摘要:忆起儿时于河边捕得鱼儿,以一根柳条自鱼鳃穿入,由嘴里穿出,提回家便是一串战利品,那收获的喜悦至今仍铭记于心。
忆起儿时于河边捕得鱼儿,以一根柳条自鱼鳃穿入,由嘴里穿出,提回家便是一串战利品,那收获的喜悦至今仍铭记于心。
你可曾想象?在15亿年前的远古海洋里,有一条小鱼被“天然柳条”穿喉成为了化石,直至如今才被科学家发现。
惊人发现,化石中的“凶杀现场”
在德国巴伐利亚的索伦霍芬采石场,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些让人吃惊的化石标本,这些化石标本显示,成群的小鱼喉咙和鳃部被尖锐的像“铁钉”的东西刺穿。
这些小鱼名为Tharsis,乃晚侏罗世海洋中的小型鱼类,成年个体可长至27厘米,而被“钉死”的大多是不足10厘米的幼鱼。
索伦霍芬被称作“侏罗纪钥匙”,这里的石灰岩好似天然的保鲜盒,将远古生物的模样完好保存,著名的始祖鸟化石也是在此地被发现的。
是真凶还是冤案?凶手的百口莫辩
刚看到这些化石,你很容易联想到人类活动,难道是史前人类用似柳条般的工具将这些鱼串起来的?抑或是这或许是史前文明存在的证据?
科学家们提出一个令人惊讶的观点:凶手在小鱼死亡之前便已死去许久了,那些所谓的“铁钉”并非铁钉,而是一种名为箭石的古代海洋生物化石。
箭石乃头足类动物里的一种,其外形和当下的鱿鱼十分相像,我们所看见的那些似钉子般的化石,其实仅仅是它们的内骨骼,长长的尾部是它们的鞘,既长又坚固还是实心的;往前有一显著的锥形结构叫作“闭锥”它是空心的。
死亡陷阱,亿年前的意外悲剧
箭石都已死亡,它们如何“捕杀”那些小鱼?需重现1,5亿年前的现场情形。
箭石死去后,其软体部分逐渐腐烂,仅余下硬的内骨骼,中空的闭锥可提供浮力,使得那些“钉子”能够漂浮在海面上,从遥远的特提斯洋漂流至索伦霍芬的浅海区域。
海面上漂浮的箭石表面生长着藻类与细菌,构成了厚厚的“微生物毯”,在Tharsis小鱼的眼中,这便是一顿丰盛的餐食。
Tharsis小鱼以吸食水里的小浮游生物为生,当它们想要吸食箭石表面的微生物时,却不慎吸入了箭石鞘部光滑且坚硬的末端。
箭石的鞘又长又细,可到了闭锥区域便会迅速变粗,粗到能完全堵住小鱼的嘴,致使小鱼憋死,观察现生生物可知,若经过鱼鳃的水流中断,无法提供充足氧气,鱼类最多数小时就会憋死。
科学验证,揭开亿年谜团
科学家是怎样证实这个推测的?高科技手段提供了关键证据,借助CT扫描以及化学分析,研究人员明确这些小鱼是因误食所致。
在一枚穿透鱼鳃的箭石化石上,可清晰看到小型双壳类动物附着的痕迹,这表明当箭石穿透鱼鳃时,它已只剩内骨骼,且早已死去许久。
这种死亡的情形并非个别现象,在索伦霍芬发现的好几个Tharsis化石标本中存在同样的状况,此表明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并非偶然出现之事。
古今对比,历史在重演
值得深思的是,一亿多年前的此等自然现象,当下竟有极为相似之处,
Tharsis小鱼的遭遇与当下海洋生物误吞塑料的悲惨情形极为相似。古时是自然造就的陷阱,现今乃人类酿成的危机——塑料袋、渔网、微塑料全是我们留下的“死亡陷阱”。
史前的“陷阱”是自然形成的,而现在的海洋塑料污染则完全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这面亿年前的镜子,正映照出我们对海洋生态造成的破坏。
实际影响,超越古生物学的意义
对古老化石的研究,于现代环境保护有着重要启示,它们使我们明白,哪怕是细微的“意外”也能招致生态大难题。
用最新的碳酸盐U-Pb测年技术,在湖北十堰青龙山测出恐龙蛋化石群的年代约为距今8600万年,此发现为研究白垩纪晚期生物演化和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1亿多年前的鱼化石在浙江临海括苍镇山头何村被发现,这为了解地球历史变迁与气候转变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大科研价值。
这些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对地球历史的了解更为丰富,也让我们明白要保护现代海洋环境,
望着今日于海滩捡拾塑料瓶的海龟,仿佛又看见那条1,5亿年前的小鱼,向着晶莹剔透的“美食”一头撞去——它们的死亡在不同时空被定格,却有着相似悲剧内核。
科学家推测,Tharsis小鱼生命的最后瞬间仍在挣扎,试图经由鱼鳃排出那个致命的异物,
如同当下被塑料制品困住的海洋生物,它们全然不知人类文明为何物,却得被迫咽下文明所结的苦果,
(声明:本文内容9O%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I原创。文章旨在传播科学知识,请知悉。)
来源:深远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