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遇“星”记!这位北交大副教授,在海淀做的事不一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6:40 2

摘要:从北京科技大学的本科课堂,到北京交通大学跟随磁性液体专家李德才教授进行硕博连读,李振坤对科研的热情,始终锚定在工业机器人、磁性软材料等前沿方向。2019年博士毕业后,他带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一头扎进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机器人的交叉领域,开启了“闯关升级”的科研之路

开学的铃声催着青春向新而行,

在海淀这片科创沃土上,

总有“星光”为成长引路。

今天要认识的

“感动海淀”文明提名人物——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振坤,

不仅是实验室里

攻克技术难关的“先锋者”,

更是把前沿科技

变成趣味科普的“点灯人”。

他用双重热爱

书写着新时代学者的担当。

一起来看看吧~

科研“闯关者”

◆ ◆ ◆ ◆

◆ ◆ ◆ ◆

从北京科技大学的本科课堂,到北京交通大学跟随磁性液体专家李德才教授进行硕博连读,李振坤对科研的热情,始终锚定在工业机器人、磁性软材料等前沿方向。2019年博士毕业后,他带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一头扎进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机器人的交叉领域,开启了“闯关升级”的科研之路。

他带领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拿下包括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在内的16项大奖,申请30余项发明专利且多项实现技术转化——每一项成果,都是啃下“硬骨头”的见证。而真正让他成为“领航者”的,是在4D打印领域的突破:他敏锐捕捉到这项3D打印升级技术的潜力,带领团队将智能材料“可编程”特性与3D打印结合,发明出国内首个基于磁控智能材料的高精度体素式4D打印技术,一举解决智能结构一体化设计难题。

更厉害的是,他还把实验室技术推向了实用场景:与中关村企业合作研发出全球首台桌面级4D打印机“Mag4D Printer”,入选中关村论坛常设展;创新提出“变刚度软体夹持方法”,让软体夹持器的承重与稳定性大幅提升。这些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也让世界看到了海淀科创的硬实力。

2023年,李振坤又一次“打破常规”——在《Applied Materials Today》期刊首次提出“流变机器人(rheobot)”原创概念。这种机器人借助材料的磁控溶胶-凝胶转化特性,既能自由变形,又能灵活调节刚度,彻底打破了“软体机器人只能模仿生物柔软性”的刻板印象,为机器人领域开辟了全新赛道。

科普“点灯人”

◆ ◆ ◆ ◆

让前沿科技走进校园与生活

◆ ◆ ◆ ◆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深耕科研的同时,李振坤始终记得这句话。他深知,再尖端的技术,只有被更多人了解,才能真正释放价值。于是,他化身“科普达人”,带着团队把实验室变成“科普基地”,让硬核科技变得“可触可感”。

他们自主研发了磁控智能材料特性演示装置、4D打印软体夹持演示装置等一系列“首创科教工具”,把抽象的技术原理变成直观的趣味实验2024年,仅一年时间,团队就用这些装置举办了20余场大中型科普活动,从中关村论坛常设展到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凭借生动有趣的科普形式,他们拿下全国科学实验汇演展演一等奖、北京市科学传播大赛三等奖等多个奖项,让更多人爱上了“高大上”的4D打印与机器人技术。

而在青少年科学教育领域,李振坤更是“走心”。他牵头成立Rheobot前沿科学教育志愿服务队,培养40余名兼职讲师,深入人大附中、101中学、八一学校等多所中小学,开展科学节、科技开放日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将前沿科技与校本课程结合,打造出国内首个《4D打印与软体机器人》科学课程,累计让5万余名学生受益,10万余人次大中小学生在他们的科普活动中触摸到科技的魅力。

海淀“追光者”

◆ ◆ ◆ ◆

双轨并行,绘就文明新篇

◆ ◆ ◆ ◆

从实验室里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科研“攻坚者”,到校园中点燃科学梦想的科普“传播者”,李振坤“科创+科普”双轨并行的实践,恰是海淀文明底色的生动注脚——这里的创新,从来不止于实验室里的突破,更在于让科技之光照亮更多人。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的发展既需要“李振坤们”敢闯“无人区”,以原创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筑牢科创硬实力;也需要这样的“摆渡人”搭建桥梁,让智能材料、软体机器人从论文走向大众,让科学精神融入城市肌理。

他身上 “敢为人先”的科研锐气与 “无私奉献”的科普情怀,正是海淀 “追求卓越、开放包容”气质的鲜活诠释,也让 “科技向善、文明向上”的底色在海淀愈发鲜明。

新学期的晨光里,

成长与责任并肩而行。

让我们以李振坤为镜,

无论是在专业领域深耕突破,

还是在生活中传递价值,

都能成为点亮海淀科创活力

与文明温度的“微光”。

无数微光汇聚,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