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8月29-31日在沈阳召开。适逢《城市规划(英文版)》(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CCPR)创刊40周年, CCPR编辑部联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8月31号下午成功举办以“全球视野下的城市规划”为
导读
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8月29-31日在沈阳召开。适逢《城市规划(英文版)》(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CCPR)创刊40周年, CCPR编辑部联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8月31号下午成功举办以“全球视野下的城市规划”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针对当代城市规划从“应对问题”转向“引领变革”、从“走出去、引进来”转向“互动促进”的新趋势,开展跨文化的规划共识探讨。
本文字数:6662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全球语境下的城市规划在现阶段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革,表现为全球城市化进程转型与规划范式转变、数字技术重构规划设计方法、多元主体参与再塑规划治理格局、气候变化推动规划决策变化、多学科交叉催生规划理论创新等。研讨会旨在搭建跨学科、跨国界的对话平台,对当代城市规划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趋势开展跨文化规划共识探讨。
会议现场
学术研讨会由CCPR编辑部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唐燕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芳主持。利物浦大学David Paul Shaw教授、香港大学周江评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教授、清华大学尹稚教授、东南大学王兴平教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荣欣副所长六位特邀专家,分别围绕全球议程下的规划体系调整、中西方的规划范式对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对外交流、全球视野下的城市研究议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城规划建设、日本城市更新制度与实践等议题进行主题发言,北京交通大学张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毛其智、刘健、刘佳燕、来源等与会专家聚焦中国城市规划的对外交流历程与CCPR杂志成长等议题展开研讨。
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副秘书长、CCPR编辑部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唐燕阐述了研讨议题的背景与挑战,指出研讨会重在展望中国城市规划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的新角色,特别是在推动经济发展、落实绿色生态、促进社会包容、完善空间治理等领域的理论回应与实践方法创新,分析新时代中国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规划的接轨路径。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CCPR副主编、教授级高工
石楠秘书长首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对《城市规划(英文版)》自1985年创刊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四十年来,《城市规划(英文版)》作为我国面向世界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始终坚持学术性、国际性与前瞻性的办刊理念,在推动中国规划学科国际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代表学会对长期以来支持办刊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积极参与CCPR相关工作的各位编委等表达深切的感谢。
刘 健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CCPR执行主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刘健教授代表CCPR主编、清华大学庄惟敏院士发表讲话,指出现代城市规划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传输、融合、创新、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在国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扎根中国实践探索、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参考。CCPR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英文会刊,将在推动国内外规划交流中持续扮演积极角色。
主旨报告
应对全球规划议程——英国规划体系的调整
利物浦大学、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Shaw教授指出全球各地的规划体系包括不同空间尺度的规划程序、开发管控机制、确保开发许可得到遵守的执法机制、影响开发的时空框架等,“空间规划”一词就是用来描述全球规划者所从事的这类工作。对于规划应做什么,几乎所有国家都承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城市规划议程等国际文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规划是国家赋权的政治过程,这项工作时常面临争议:规划究竟是“罪魁祸首”还是“解决方案”?无论如何认知,空间规划都需要在挑战日益复杂、决策充满争议的情形下,发挥类似交响乐的“空间协奏”作用,应对共性问题的同时兼顾通用性与因地制宜。
对于英国的规划体系,Shaw教授指出行政职能虽然日益下放至地方,但英格兰的规划体系仍高度中央集权,其改革持续不断且目前面临三大问题:住房交付量、环境立法对增长的制约,以及规划系统的重整。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资源,规划体系是否有能力落实这些改革面临挑战。Shaw教授认为,强有力的空间规划对打造安全、韧性、宜居、包容的空间至关重要。随着社会期望的变化,规划改革已成常态,因此需要在新时期思考:我们是否真正讨论了优质规划的价值与劣质规划的代价?规划师是否具备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及文化素养?
城镇化与城乡规划范式——“新”理论、中国实践和讨论
周江评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CCPR编委、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周江评教授聚焦讨论中西方城镇化与城乡规划范式的对比分析。他指出,城镇化与城乡规划范式可以分为目标、原则、路径三个维度。在目标层面,西方理论强调多元性,规划目标从单一固定逐渐走向过程化、动态化和争辩化,主张城市应当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并提出改变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中国规划目标则普遍更宏大、更战略,往往将经济发展置于首位,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和区域竞争力,价值观和指标体系方面很少涉及。在原则层面,西方理论普遍强调生态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主张将环境视为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本,通过循环利用、避免过度消费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等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双重增值。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规划虽然提出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但更多将其视为发展过程中的制约条件,强调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下解决环境问题。在路径层面,西方90年代提出参与式规划与新城市主义,强调公众多元诉求与社会公平;中国则以空间建设、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为重点,较少关注城镇化的精神层面、社会意义、自主管理和制度建设等。
周江评教授总结认为,中国城镇化与规划在目标、原则和路径上既与西方存在相似之处,也展现出超越与差异。未来应设定更综合均衡的目标,兼顾物质与精神需求,推动制度、技术与社会学习协同发展,从“西学东践”走向“东践西学”,为全球提供中国经验。
日本城市更新制度框架与单元更新的实践启示
李荣欣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国际城市治理与规划所副所长
中国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迈向存量提质增效新时代。各地积极探索以片区(单元)为重点推动城市更新实施。国际经验表明,“城市更新特殊政策区”是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日本城市更新经历了“政府主导—市场介入—社会协同”的演进,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级规划传导体系,形成了自上而下、逐级细化的综合性法规框架。在城市更新的单元实践中,“都市再生特别地区”聚焦经济核心区,支持高强度开发和功能提升,增强竞争力;“市街地再开发促进区”鼓励自下而上的街区、社区甚至单体建筑更新改造。差异化的单元制度与配套激励措施,使日本实现了功能提升与可持续更新。
李荣欣副所长指出日本实践对中国有三点核心启示:一是应建立“目标—工具”相匹配的弹性制度,实现刚性管控与弹性适应的统一;二是划定分级分类的特殊政策单元,实现精准施策;三是推动政府与民间力量协同。日本的经验在于以制度弹性应对需求多样性。中国正处于城市更新深化探索阶段,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条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更新路径。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城建设合作研究
王兴平
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委员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兴平教授聚焦“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新城规划与建设,总结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新城经验,探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的可能路径。在梳理国内外“新城”的定义、分类及开发模式基础上,王兴平教授团队将“新城”分为既有新城和潜在新城,通过完成15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料搜集并参照“一带一路”新城规划建设的合作国家筛选框架,识别适合与我国开展新城规划建设合作的国家及新城。从全球区域分布看,非洲地区既有新城数量最多,西亚其次,南亚最少,多具备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城按职能可分为综合型、产业型、居住型、物流商贸型等六类,以产业型和综合型为主;按依托的项目类型,分为产业园区、城市和房屋建设、基础设施等五大类;按功能分为卫星型、节点型、门户型三类,其中节点型占比最高;合作融资以EPC和PPP为主。截至目前,中国已参与37座国外新城建设,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还有48座潜在新城具有较大开发潜力,未来需综合考虑战略意义、地理位置等要素,确定新城布点战略区位。
基于此,王兴平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构建了从国家合作适宜性分析,到新城需求和新城合作可行性分析的综合评价技术路线,提出了中外合作新城名录清单,进而提出面向不同国别、不同新城的合作策略,并给出具体的新城规划建设合作路径建议,以期为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城建设合作提供参考。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研究议题
尹稚
学会副监事长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尹稚教授从全球视野出发,强调中国的发展不能孤立地理解,而应置于全球化进程的脉络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既得益于国际格局的变化,也源于自主创新与地方实践的结合。因此,中国故事与全球议题相互交织而非对立。
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六个城市研究议题,尹稚教授提出了系统性见解:在全球城市与网络体系演化中,中国须在等级重构与功能分工中寻找机遇,理解内外循环交织带来的空间再层级化过程,以及面对功能的疏解、再聚集做出新的空间判断;在比较研究中,应关注全球南方城市的崛起,摆脱西方中心论,基于“党政协同治理”的制度优势,在存量更新时代建立新的认同模式和社会组织形态;在文化驱动的城市转型中,应重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强调文化生态与创新生态的互动;在气候变化与安全治理中,要超越单一工程思维,强化社会韧性与系统整合;在住房与空间正义方面,应重新认识住房权的本质,推动从批租到年租的转变,并通过交易增值税收保障社会公平;在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中,应避免技术威权与数据殖民,推进以人为本的人文智慧城市。
尹稚教授强调,全球城市研究需要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的合作。规划师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为改造世界提供实践方案。回应时代需求是规划学科的立身之本,中国经验在全球对话中应当以共性为桥梁,以差异为特色,在求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石 楠
石楠秘书长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及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四十年历程,并重点阐述了学会在国际交流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实践与贡献。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学会的发展与中国城镇化进程密切相连,从最初的“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到积极融入全球规划网络,中国始终以虚心学习欧美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为出发点。学会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培训、出国考察等方式,不仅学习国际经验,也推动中国规划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加入WTO及国际组织后,学会进一步开展多边交流,邀请国际专家参与中国项目,并推动中国规划师参与国际合作与研究。通过与ISOCARP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国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职业实践和自主知识体系,同时推动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发展。学会还积极建设英文平台、出版国家报告及数据库,以向全球分享中国经验,并参与联合国及国际论坛,推动全球可持续城市发展议题。
石楠秘书长强调,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不仅是技术与经验的积累,更是价值与理念的分享。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中国不仅学习国际经验,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成就、贡献中国智慧。学会在全球视野下坚持对外开放、服务本土和价值共享的原则,主动提出具有全球意义的规划议题,推动中国规划从学习到创新,从引进到自主,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践和理论体系。
学术讨论
主持人:潘芳
CCPR编委、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学术讨论环节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芳主持,多位特邀嘉宾结合实践与个人经验围绕“城市规划的效力与效益”,“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居需求”,“全球视野下的规划教育和规划期刊发展”,以及“通过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对比探索规划的价值与实践”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刘佳燕
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秘书长、CCPR责任编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刘佳燕教授提出,在推动跨文化的全球对话时,应认识到城市规划不仅涉及空间的塑造,更需重视时间维度的实践:这包括总结历史经验、评估当前的效力与效益,以及前瞻性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适应能力。在借鉴国外经验时,应深入理解其理论方法、空间形态和政策制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年代空间实践叠加形成的复杂系统效应。关于当前的规划应聚焦三方面:一是效力,在评估中明确规划作为政策工具、专业实践和学科领域的不同内涵与边界;二是效益,回归以人为本,关注城市更新中不同群体的成本与收益分配;三是弹性,积极响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生活方式,探索即时、灵活的行动策略。面向未来,规划须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平衡,应对极端气候等不确定性挑战,满足从生存到发展的多层次需求,营造全龄友好的社区人文环境等,这些是规划学科和行业未来面临的重要拓展方向。
来源副教授总结了他在本次研讨会上的两点体会:第一,他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尽管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历史文脉和制度,城市发展和人居诉求仍存在诸多共性,这促使规划在全球视角下不断理解和应对普遍问题。第二,他认为全球视野应面向未来。在南方国家城市崛起、科技去中心化等趋势下,城市发展呈现新变化。规划不仅需要认知城市,更是改造城市的实践。在信息社会和智慧城市发展进程中,要关注现实人居需求,兼顾物理空间与新兴网络社会需求。未来持续重视规划理论与规划价值的演进,避免技术恐惧或唯技术论的极端倾向,在利用科技手段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
张纯
学会理事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系主任、教授
张纯教授主要从高校教育、来华留学以及期刊发展三个方面分享了对全球视野下城市规划的思考。第一,高校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城乡规划人才储备方面同时面临潜力和挑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能力,还要有跨学科整合能力、跨文化交流和共情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如何平衡课程设置与国际化培养仍需探索。第二,城乡规划来华留学生教育及其毕业后持续跟踪。留学生毕业后不仅应具备规划领导力,还能理解并推广中国技术标准,成为中外规划交流的桥梁。同时,强调持续教育与全周期跟踪的重要性,以支持学生在不同价值体系中有效开展职业实践。第三,分享了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实地观察,指出为了更好促进跨境互联互通,边境城市在交通、物流和基础设施规划上面临现实挑战,需要城市规划结合国家政策进行枢纽建设与空间指标优化。
最后,张纯教授认为英文版期刊对学术视野的拓展十分关键,CCPR带领中国本土期刊通过理论与实践总结,让世界看到中国规划实践的经验和贡献。
刘 健
刘健教授的发言围绕全球视野下城市规划的价值与实践进行了深入阐述。她首先分享了自己分别作为学生和教师的两个经历:一是1992年作为学生参与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城市设计教学项目,25年后与美国师生再次相聚时,深刻感受到中国城市规划实践对国外学生和学者的深远影响和启发;二是疫情期间曾应邀为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规划系师生线上介绍中国城市发展和规划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规划成就的浓厚兴趣。这些经历启发她思考如何有效传播中国城市规划的价值,使其在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被理解和被采纳。
刘健教授进而从教育的视角提出三点思考:一是城市规划的价值塑造,不同国家和地区因为自然、历史、文化、制度等条件不同,对于城市规划的目标定位会有不同的追求和解读,但都普遍将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公共交通等视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二是城市规划的知识建构,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理解其发展规律需要更长的历史观和更大的空间观,更需要纳入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创新城市规划的认知框架;三是城市规划的能力培养,需要在持续不断的动态变化中,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前瞻性地提出应对方案,例如存量发展阶段的城市更新如何面对低空经济等新业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公众参与等新需求的挑战,以及如何与当地文化融合,等等。
会议总结
毛其智
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
CCPR副主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毛其智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回顾了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国际化历程和CCPR的办刊经验,提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毛其智教授指出,中国近现代的城市规划专业做法早期属于舶来品,由第一代海外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和市政工程师带回。国内早期的规划教育多依赖西方的知识与教材,建筑规划实践也多以西方的案例为蓝本。如梁思成、朱皆平、鲍鼎等前辈,他们结合国内的现实情况,将建筑、规划、景观和市政工程等学科融合传授,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逐渐增多,我们走出去、请进来,与欧美、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使中国的规划教育逐渐与世界接轨。
毛其智教授强调,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的城市发展需要选择性吸收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按照吴良镛先生提倡的跨学科融贯方法应对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过去四十年,CCPR期刊在传播中国规划经验、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学术研究深化、相关概念辨识和语言翻译等方面的挑战。他认为,CCPR未来应继续扩大国际视野,更加主动的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中外经验互鉴,使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在全球得到更加精准和广泛有效的传播。
供稿单位:《城市规划(英文版)》编辑部
官方信息,权威发布,请认准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年会官方小程序
把年会手册装进手机里,会议日程、调研路线、最新资讯......随时都能查看!
年会专题
想知道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都发生了什么?有哪些精彩报告?报告内容具体是什么?年会专题地址:https://www.planning.org.cn/2025anpc/index.html
年会官网
年会小程序
年会专题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规划再出发!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三天会议回顾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国际会议 | 城市空间vs慢性病预防:联合国边会进行跨学科研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国际会议 | 第十届联合国科技创新论坛”数字化赋能健康城市建设:创新策略与实践”边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