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蓦然回首,年近花甲,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容颜憔悴,两鬓如霜,脸上沟壑纵横,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不由一怔,人生旅途已过半,回望身后深浅不一的脚印,感慨万千,曾经为了钟爱的教书职业,奔赴二十年,以代理教师名义登上三尺讲台,走过二十个春夏秋冬,仍然以民办教师黯然谢幕,留
我的二十年讲台生涯
□杨社军
岁月的指针不紧不慢,走了一圈又一圈,一刻都不想为谁有意识停留。
蓦然回首,年近花甲,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容颜憔悴,两鬓如霜,脸上沟壑纵横,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不由一怔,人生旅途已过半,回望身后深浅不一的脚印,感慨万千,曾经为了钟爱的教书职业,奔赴二十年,以代理教师名义登上三尺讲台,走过二十个春夏秋冬,仍然以民办教师黯然谢幕,留下诸多伤感和遗憾。
1992年秋,脱去戎装的我,经初中老师淮茂才举荐,欣然前往冯村中学,顶替一位休产假的初一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开始书写一段“孩子王”的故事,万没想到,讲台一站就是二十年,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塑造灵魂的殿堂。
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精力,有的是创意,自小喜爱语文的我代上了心仪已久的语文课,自然如鱼得水,竭尽全力,我有练笔的闲情,时不时的发表个“火柴盒”文章。
从事语文教学后,鼓励学生大范围阅读,注重知识积累,坚持写日记,并大胆练习投稿。我将多年积攒的百十册《辽宁青年》奉献出来,同时给班里征订了《运城日报》《少年文史报》《中学生日记》《语文报》等,每周开设阅读课堂,有针对性引导学生阅读,发挥担任过连队新闻报道员的优势,指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通过研读报纸、办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故事多样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记得当时办的两份手抄报叫《鸣条青青草》和《涑水浪花》,立足校园生活,歌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手抄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
由于在语文教学上措施得力,方法灵活,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兴趣,班级语文教学成绩一路飙升,在盐湖区东北片五联校(冯村、上郭、三路里、上王、王范)组织统考的20多个班级中遥遥领先,因此被评为冯村乡年度模范教师,再加上军营加持,班级管理自有一套,方方面面工作卓有成效,站稳了脚跟,取代了那位休产假的老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民办教师,此后兼任学校团总支书记,协助政教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正如大海不会一直风平浪静一样,世间的事情没有永久的四平八稳。正当融入角色,大干一场时,自然减员裁减民办教师是一道死命令,无奈惜别倾注过心血和汗水的三尺讲台。
有道是天不灭曹,天无绝人之路,解甲不足半年,北相镇东古学校又发来邀请书,该校代初三语文的老师出了点意外,节骨眼儿我应邀补漏,是协助学校工作的老校长古殿元点将的。古殿元是原运城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校长,该校与冯村中学一墙之隔,鸡犬相闻,古校长孙女曾是我的学生,对我有些了解,我也曾帮助他们写过几次汇报材料。古殿元退休返乡后,村干部及村民敲锣打鼓请他担任村办学校名誉校长,振兴乡村教育。
来到东古学校后,斗志不减,风采依旧,除踏实干好本职工作外,替学校在《运城日报》上发了几篇新闻报道,为学校扬了名造了势,同时兼代早操,规范学生日常队形队列动作。该校属村镇两级办学,薪资待遇不高,常难以兑现,为了生活,只好另谋出路,跳槽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运城营业部做讲师,这里更不好混,月月订任务,工资与业绩挂勾,签不下单子照样挣不下钱,看来此处也绝非久留之地。
二十一世纪初,民办学校异军突起,私人办学蔚然成风,革命老区大上王就诞生了两所私立学校,一所是教育工作者贾金堂创办的金堂学校,另一所是民营企业家张河科、侯翠萍合办的东方学校,眼馋东方学校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规模,我选择了该校。
经过面试答辩、讲授公开课、展示荣誉证书等环节,我以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胜出,其中携带的报刊作品剪贴本博人眼球,层层筛选,过关斩将,我成了这里的一名老师。
因语文老师招满,我退而求其次代了三个初一班的思想品德课和综合实践课。初入私立学校,苛刻的管理体制是新的考验,我沉下身子,厚积薄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锋芒毕露,工作能力获认可,次年担任该校初中部团支部书记和小学部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红红火火开展团队工作。为锻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成立学校文学社,积极投稿,报道宣传学校。又成立学生军鼓队,活跃学校文化生活。特别是筹备每年两台晚会(元旦、“六一”)苦心孤诣,认真筛选节目,编排节目次序,撰写主持词,进行舞台合成,心血没有白费的,每次文艺汇演都搞得热气腾腾,别有风味,深受社会人士好评。
社会改革从来云诡波谲,瞬息万变,直视国家政策向公立学校一边倾斜的现状,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形成热潮,私立学校举步维艰,农村的私立学校更是陷入困境,惨淡经营,不得不向锐减的生源缴械投降,被迫关门歇业。
东方学校的八年存在成为辉煌的记忆,此后又应邀从业两所私立学校,一所是东方学校首任校长陈效良儿子开办的运城艺术小学,代六年级语文课、体育课和四五年级作文课,并兼任学校保卫科长;另一所是金堂学校创始人贾金堂管理的运城博海高中,代高一年级四个班历史课和综合实践课,并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为民办教育事业挥洒了最后的汗水。
与书香结缘,成了此生摆脱不了的宿命,直至后来务工,所到之处,少不了琅琅书声相伴。到御景华庭干秩管,与魏风小学毗邻,书声盈耳;到临猗猗顿温泉花园工地干保安,双塔初中近在咫尺,学生读书声每天萦绕在耳畔。
二十多年来,立足讲台,坚守清贫,不忘初心,倾其甘雨,从小学讲台跨越初中讲台再跨越高中讲台,从公办学校讲台转战到私立学校讲台,从热血青年站立到不惑之年,站了足足二十年,站出了退役军人的卓然风采,站出了授业解惑的师道尊严,站出生命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站出人生履历中一段神圣的使命。
无论流走多少日月星辰,不管经历多少酸甜苦辣,这一腔教书育人的不老情怀,必将在岁月深处真情吟诵,演变为永恒的心灵绝唱,化作时空隧道里一段感情记忆。
作者:杨社军
责编: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
来源:运城之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