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人才短缺始终是制约乡村发展的核心瓶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标志着乡村人才建设进入制度化、体系化新阶段。然而,当前乡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农业劳动
□董玉娟 张晓颖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人才短缺始终是制约乡村发展的核心瓶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标志着乡村人才建设进入制度化、体系化新阶段。然而,当前乡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农业劳动力占比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与返乡创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系统性人才培育机制,实现本土人才存量激活与外部人才增量引入,成为破解乡村“空心化”与产业升级困境的关键。
现实挑战:结构性矛盾的理论解构
当前乡村人才发展面临三重理论困境,其本质是城乡二元结构下人力资本配置失衡的深层映射。首先,乡村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传统农业技能培训与现代农业产业链需求存在脱节,管理型、科技型人才供给不足。随着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品牌运营等新兴业态的兴起,乡村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现有培训体系仍以传统农机操作为主,缺乏针对性的培养模式。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来看,这种脱节源于生产要素禀赋变化与教育培训制度调整的时滞效应。其次,乡村人力资本流失问题严重,农村培养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农村家庭培养的大学生,在城市工作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比在乡村工作高出42%,形成“乡村投入、城市获益”的逆向循环。最后,现行人才激励机制尚存短板,未能充分满足职业发展与社会认同等高阶需求,加之部分地区“重引进、轻培育”的倾向,导致基层人才缺乏持续成长动力,人才留存率偏低,进而对人才回流构成显著障碍。
因此,破解乡村人才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构建可持续的人才培育与发展机制。当前,乡村人力资本流失的困境不仅源于外部环境制约,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系统性的人才发展路径。为此,需从理论框架层面对乡村人才机制进行创新性重构,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核心,构建“政策供给—教育培训—职业发展”的正反馈闭环,通过制度创新将人才资本存量有效转化为乡村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形成“能力提升—收益增加—人才回流”的增强回路,从而打破传统人力资本单向流失的恶性循环,实现乡村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价值提升。
创新路径:机制重构的理论框架
在明确战略意义与现实挑战的基础上,乡村人才机制的重构需以系统性、协同性为核心,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路径。
首先,分层培养是乡村人才培养的精准策略。以分层培养体系为基础,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设计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对于基础技能型人才,可采用“田间课堂+移动学习”的方式,利用短视频和虚拟仿真技术降低学习门槛,让农民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培训;对于具备一定基础的群体,应强化市场分析、品牌运营等管理素养,推行“理论授课+项目路演+导师指导”模式,培育现代化新型农场主;对于高端人才,则需依托高校科研平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培养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人才,以科技驱动农业产业升级。
其次,数智赋能是乡村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通过智能匹配机制、认证体系优化和远程教育推广提升乡村人才的适配度和学习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实现培训内容与产业升级的动态适配,使得人才培养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同时,可以采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个人能力档案,提高人才评价的公信力,让乡村人才的职业发展更加透明和可追溯。此外,远程教育与虚拟农场操作系统的推广,能够极大地缓解乡村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为乡村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与实践平台。
最后,产教融合是乡村人才培养的长期保障。推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使农业技术标准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可以建立“双轨认证”制度,提高职业培训的实用导向,使学员不仅获得学术认证,还能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直接受益。同时,设立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乡村转化,形成农业技术与人才的良性互动,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创新动力。
理论反思:机制优化的深层逻辑
乡村人才机制的系统性重构需基于系统性思维、动态适配理论和价值重塑架构进行多维剖析。在系统性维度上,乡村人才机制作为复杂适应系统,其优化需整合经济激励、职业发展与社会认同等多层次要素,形成协同效应,以实现政策工具从碎片化到整体性的跨越,增强人才留任效能与归属感,为乡村人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从动态适配视角看,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乡村人才机制需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动态需求相耦合,通过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分析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嵌入,优化人才培养路径,缓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为乡村人力资本的持续积累提供理论依据。在价值重构层面,乡村人才流失的深层症结在于社会认同与职业尊荣感的弱化,需通过文化符号重塑、社群荣誉体系构建等工具,重新定义乡村人才的价值坐标系,激发其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破解“乡村投入、城市获益”的逆向循环困境。总之,乡村人才机制的优化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创新政策工具,更需要在理论上深化对乡村人力资本发展规律的理解,通过系统性、动态性和价值性的理论框架,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与理论指引。
乡村人才机制的系统性重构,归根结底是对乡村发展逻辑的一次深层革新。人才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变量,更是驱动产业升级、促进社会重构的内生动力。当前,乡村人才发展的困境不仅源于单一政策或短期激励不足,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人才成长路径、职业回报机制与社会认同体系的长期失衡。因此,未来的机制优化需要在多重维度上形成系统性突破:在政策层面,实现从“短期补贴”向“长期赋能”转变,推动乡村人才战略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教育层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以持续优化乡村人力资本结构;在社会层面,重塑乡村人才的身份认同和职业尊荣感,使其不仅在物质收益上受益,更在社会价值和心理认同上获得满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人才的持续积累与动态优化,最终形成“人才增值—产业升级—乡村繁荣”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外国语学院)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