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平泉市茅兰沟乡的山脊上远眺,一台台百余米高的白色风机如巨人阵列,盘踞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之间,舒展着直径达182米的叶片,在湛蓝的天空下徐徐转动。这是河北交投集团首个集中式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00MW的平泉海棠河风电场。
河北交投平泉海棠河风电场加快推进“智慧风电场”建设,构建多维度动态优化模型,寻求“源网荷”协同机制,实现新能源消纳最大化与电网稳定性双目标优化
本报讯(通讯员陈瑞平 张博伟)站在平泉市茅兰沟乡的山脊上远眺,一台台百余米高的白色风机如巨人阵列,盘踞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之间,舒展着直径达182米的叶片,在湛蓝的天空下徐徐转动。这是河北交投集团首个集中式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00MW的平泉海棠河风电场。
“我们电场一直积极推进‘智慧风电场’建设,从最初的顶层设计优化开始,就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技术底座,融合大数据、物联网、AI模型、移动互联等技术,全方位覆盖风电场的全生命周期,力求实现精准控制和降本增效的目标。”河北交投晟德基建公司平泉片区主要负责人赵子超介绍。
在海棠河风电场主控室的一排显示屏上,50台风电机组的三维动态虚拟模型在实时跃动。场长张国庆介绍:“主控室就是电场的智能控制系统所在,包括风功率预测、发电单元风机和储能监控、五防监控、综自、AVC(自动电压控制)和 AGC(自动发电控制)、视频监控等系统。这些系统在主控室里紧密协作,像交响乐团的不同声部,共同奏响风电场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和谐乐章 。”
言语间,张国庆轻点几下鼠标,“现场风速9.8m/s、功率4700.51kW、油温58℃”等数据即刻呈现。他指着显示黄色数据的10号风机说:“这台风机机舱与风向偏离过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风机停转、造成发电量的损失。尽管在20公里以外,但现场的智能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会做出思考、判断和决策,在15秒内就能触发自动控制程序PLC,发出偏航指令自动纠偏,把山风‘驯服’成绿电。”
风电场一般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再遇到暴风雨雪等天气,还有场站内高压设备的运维,常规的人工巡检,存在着各种安全风险隐患。“‘聪明’的控制系统能实时监测异常、报警,通过数据分析定位、诊断、自动调整,还有无人机的助力,全面提升了安全性和运维效能。”张国庆感慨道。
“随着新能源场站大量接入电网,传统场站的生产运维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区域远程集控、片区集中运维、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的场站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赵子超介绍,依托河北工业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强大的技术研发优势,结合电场实际,通过整合风电场功率预测、电网负荷波动数据及区域用电需求,掌握构建多维度动态优化模型,寻求“源网荷”协同机制,实现新能源消纳最大化与电网稳定性双目标优化。正是基于全生产过程的智慧化运维,这个占地350平方公里、拥有50台风电机组的海棠河风电场,全场只有16名员工。自2024年11月5日并网投产,年上网发电量约6.7亿度,年平均等效满负荷运行小时数2207h,相当于为京津冀地区28万户家庭持续供电。
下一步,该公司将成立承德市新能源共享集控中心,实现全覆盖、全时段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集中运维模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技术范式。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