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9日,网红“柴怼怼”与其妻肖某被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这起引发直播行业广泛关注的案件,揭开了部分网络黑嘴通过恶意炒作、制假售假牟取暴利的行业乱象一角。从蓄意抹黑知名企业,到批量销售染色和田玉,从虚假宣传茶饮功效,再到对抗消费者正当
2025年9月9日,网红“柴怼怼”与其妻肖某被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这起引发直播行业广泛关注的案件,揭开了部分网络黑嘴通过恶意炒作、制假售假牟取暴利的行业乱象一角。从蓄意抹黑知名企业,到批量销售染色和田玉,从虚假宣传茶饮功效,再到对抗消费者正当维权,这对夫妻用三年时间搭建的商业骗局,最终在法律的规范与惩戒下彻底崩塌。
2025年4月,一场针对河南知名商超胖东来的舆论炒作悄然展开。当时拥有28万粉丝的“柴怼怼”,突然在其社交账号连发29条视频,毫无依据地指控胖东来“以数百元成本的玉石牟取千倍暴利”,甚至宣称“胖东来三万元玉石品质不如同行三千元产品”。此类言论迅速引发网络讨论,其抖音账号“柴怼怼”“怼怼柴”及小红书账号粉丝量短时间内增长30%。
面对不实指控,胖东来通过事实举证回应:4月8日,公开2025年1-4月玉石销售数据,显示期间共销售和田玉4177件,销售额2959万元,平均毛利率仅18.7%;4月25日,向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金额不低于500万元;许昌市市场监管局同步介入调查,确认胖东来在售玉石进货手续完整、鉴定证书合法有效。更具反差的是,当“柴怼怼”在直播间质疑他人玉石定价时,其自家销售的染色和田玉经后续鉴定,实际价值不足售价的5%。
这场缺乏事实支撑的炒作最终引发监管介入。7月2日,国家网信办将“柴怼怼”列为“清朗·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典型案例,对其全平台账号依法实施永久封禁。但柴氏夫妇并未收敛,反而在已封禁账号上发布威胁类视频,甚至曝光前员工“小鱼干”的身份证信息进行恐吓,此类行为进一步暴露了其对法律边界的漠视。
随着警方调查深入,柴氏夫妇涉及的违法经营细节逐步清晰,其构建的所谓“商业帝国”实质是多条违法链条的集合:
玉石造假产业化:警方从其经营场所查获的30件待售玉石中,15件经专业机构鉴定为“染色和田玉”。其中,12件标价近4万元的饰品,实际市场价值仅3509元,溢价率超11倍。部分劣质玉石因品质过低,甚至被鉴定机构以“不具备鉴定价值”为由拒收。经红外光谱分析与显微镜观察,涉案玉石存在明显人工染色痕迹,且内部结构因染色工艺受损,严重不符合《珠宝玉石鉴定》国家标准。
食品领域违法操作:肖某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平阳县小丫茶饮有限公司,在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微信渠道销售添加苍耳子的“祛湿茶”。未经炮制的苍耳子含有毒性成分,长期或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该公司此前还因虚假宣传“护肝功效”,被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处以22万元罚款。
常态化虚假宣传:柴向前名下的温州市柴氏酒业有限公司,曾在抖音平台宣称其销售的酱香型白酒“能抗癌”“治疗三高”,因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被监管部门依法处罚6000元。这种“跟风蹭热点”的营销模式,凸显出其经营活动中缺乏基本商业伦理与法律意识。
2025年9月15日,涉案玉石的鉴定结果成为案件推进的关键节点:首批30件涉案玉石中,15件确认为染色处理产品,市场估价普遍在30-500元之间,而直播间售价却高达数千元至数万元。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根据法律条款,若涉案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柴向前可能面临最高15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刑罚。同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以次充好”特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涉案玉石的鉴定结论与该界定完全吻合。
肖某的法律责任认定具有行业典型意义。作为茶饮公司法定代表人,她不仅参与直播间“有钱也不退”的不当声明,还直接负责玉石销售的财务管理流程。根据《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即便未直接参与制假环节,只要在销售过程中起到组织、协助作用,仍可能被认定为主犯。此外,肖某名下关联的15家企业中,2家已注销、13家处于存续状态,这种“用一家企业违规、用另一家企业转移利益”的操作模式,已被司法机关纳入重点核查范围。
“柴怼怼”案引发的连锁反应已超出单一案件范畴,对直播行业及消费者权益保护产生多维度影响:
消费者维权困境:截至2025年9月17日,仍有数十名消费者未收到全额退款。其中,何女士累计损失9.4万元,仅追回8万余元,剩余5375元仍在协商追讨中;谭女士花费近4万元购买的12件玉石,经鉴定实际价值仅3509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遭遇辱骂与威胁,柴向前曾在直播中公开叫嚣“下雨天别出门,小心被雷劈”,此类言行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维权顾虑。
直播行业信任波动:据水滴信用企业大数据MCP监测数据显示,案件曝光后,玉石类直播观看人次环比下降42%,消费者对“源头直采”“帝王绿”等常见营销话术的信任度显著降低。为应对信任危机,抖音等直播平台已加强资质审核环节,要求玉石类主播开播前提供第三方质检报告,从平台规则层面降低消费风险。
监管机制优化:平阳县公安局为提升案件办理透明度,创新搭建“消费者案件进度查询系统”。受害者可通过登录“平阳公安”官方微信公众号,输入案件编号实时查询鉴定结果、涉案人员处理进展等信息,该模式为同类涉众型消费维权案件的办理提供了参考样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明确表示,将依据《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建立直播带货“黑名单”制度,对三年内累计两次违规的主播实施行业禁入,从制度层面压缩违法经营空间。
从2025年4月的舆论炒作,到9月涉事人员被依法刑拘,柴氏夫妇的经历印证了一个核心原则:在法治社会中,任何试图突破法律边界、践踏商业伦理的行为,最终都将承担相应代价。正如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回应事件时所说:“不分善恶的愚昧之人若得不到救赎,就是社会的耻辱。”
这起案件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直播行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当“流量优先”取代“品质优先”,当“营销话术”掩盖“产品本质”,当“粉丝经济”异化为“收割经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便会失去根基。值得肯定的是,从国家网信办的账号封禁,到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再到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与法院的财产保全,多部门协同的法律惩戒体系已逐步形成,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前,直播带货已成为万亿级规模的消费场景,“柴怼怼”案的警示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提醒所有从业者: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流量热度不能替代法律底线。唯有坚守合规经营、尊重消费者权益、践行商业伦理,才能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实现长期发展。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如何进一步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如何在鼓励行业创新与防范经营风险之间找到平衡,仍是推动直播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
来源:不准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