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美北疆·家风家教话传承|庞亚芬家庭:十八载善心筑爱巢 文明家风暖夕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6:50 1

摘要: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良好家风、共同创建文明家庭,内蒙古文明网策划推出“家风家教话传承”专题。今天,为大家讲述庞亚芬家庭的故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良好家风、共同创建文明家庭,内蒙古文明网策划推出“家风家教话传承”专题。今天,为大家讲述庞亚芬家庭的故事。

在岁月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用执着与坚守书写人间大爱。庞亚芬家庭便是如此,从热闹的餐厅经营转向温暖的养老事业,十八年如一日,她和丈夫以善心为舟、以孝心为桨,将80多位老人当作至亲,用行动诠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真谛,成为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典范。2025年,庞亚芬家庭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

庞亚芬(左一)一家。

跨界转型:一念孝心,开启崭新征程

2007年之前,庞亚芬和丈夫张艳一直经营着一家餐厅,凭借诚信经营和热情服务,客源稳定、生意红火。由于餐饮业太过劳心费力,他们决定放弃经营多年的餐厅开始转型。因为受家庭熏陶,夫妻二人在特别孝顺父母的同时又充满爱心,加之对养老事业的持续关注,让他们有了新的创业想法——开始筹划开办一家温馨的养老院。创业初期,养老院只有3位老人,愿意加入的护理人员也寥寥无几。但庞亚芬和丈夫张艳从未退缩,子女也利用课余时间帮忙整理资料、宣传推广。在全家的努力下,老年公寓经历了三次搬迁,入住老人也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80多人。

十八年坚守:善心护老,诠释人间大爱

养老院开业后,庞亚芬夫妇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老人身上。老年公寓成员大多是孤老、残疾,由于老人们的自身性格、情况各异,他们只有尽心尽力提供精细服务,才能照顾到每位老人不同的生活习惯。清扫院子、洗衣服、理发等琐事,他们也都会亲力亲为。有些老人牙不好,夫妻俩便叮嘱厨师做软饭、去鱼刺,交代老人慢进食;有些老人体质差,夫妻俩就在院内设立集中供暖室和恒温室,热水24小时供应,衣物鞋帽准时发放。为了确保每位老人的健康,庞亚芬和丈夫张艳带领着服务团队定时为老人进行健康监测,实时跟踪老人的身体状况。他们与老人没有血缘关系,却主动承担着做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用院里老人的话来说:“两位院长不是亲儿女胜似亲儿女。”

夫妻俩深知,物质需求固然重要,但老人们的精神需求应该更多地被关注。他们经常带领员工主动找老人们聊天,用贴心的陪伴让老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77岁的胡桂英入住老年公寓之初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庞亚芬便经常与其聊天,渐渐地,胡桂英打开了心扉,如今的她话多了,笑容多了,朋友也多了,“这里已经成为我的第二个家了!”胡桂英开心地说。此外,夫妻俩还细心地将老人们的生日记在心里,每逢生日就会精心准备蛋糕共同为寿星祝寿,用浓浓的亲情为老人营造家的氛围。为了丰富老人生活,夫妻俩还经常组织老人们下棋、做健身操、扭秧歌等,通过丰富的活动增进老年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她们的努力下,养老院成为老人们的“快乐家园”,欢声笑语常伴左右。

家风传承:文明浸润,凝聚向善力量

以前做餐饮的时候,女儿放学回家总是第一时间帮助父母端盘子,打扫卫生。后来开办了养老院,女儿也参加工作了,但她依然会利用休息时间帮助父母照顾院内的老人,给老人量血压、测血糖……老人们每每提起这一家三口总是赞不绝口。庞亚芬家庭的文明家风,是支撑着他们坚守事业的精神支柱,也是浸润影响更多家庭的不竭源泉。在他们故事的影响带动下,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家庭在赡养长辈的实际行动中践行孝道,在家长里短的交流中凝聚温情,在风雨同舟的坚守中诠释担当,在邻里互助的善意中传递温度,共同汇就文明家风的温暖底色。

荣誉加身:初心不改,续写大爱篇章

庞亚芬夫妻俩的坚守与付出,让他们收获满满。2022年他们的家庭被评为自治区级“五好家庭”,2023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面对殊荣,夫妻俩格外谦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鞭策。“我们多一份担当,老人就多一份安康,家属就少一份担忧。”庞亚芬说。2025年,庞亚芬家庭荣获国家级“文明家庭”称号,夫妻俩却说,“以真心换真情,让优质服务成为一种习惯”是他们的工作目标,办好养老公寓也是他们一生最光荣的事业。

从餐厅老板到养老事业的守护者,庞亚芬家庭用十八年时光,将善心与孝心化作照亮老人晚年的温暖光芒。这个家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文明家庭的深刻内涵,成为传承美德、弘扬正能量的生动缩影,激励着更多人传递爱心,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家园。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