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是全面总结和展现中国国际商事仲裁法治建设年度成就的《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一是国内首次聚焦拉美地区国别仲裁制度的研究成果即《拉美国家仲裁制度研究》(以下简称《拉美研究》);一是《建设工程仲裁案例选编》(以下简称
9月16日,有关仲裁的三大重磅研究成果在京一并发布。
一是全面总结和展现中国国际商事仲裁法治建设年度成就的《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一是国内首次聚焦拉美地区国别仲裁制度的研究成果即《拉美国家仲裁制度研究》(以下简称《拉美研究》);一是《建设工程仲裁案例选编》(以下简称《建工案例》),研究了近年来仲裁机构受案量最多的建设工程争议中的热点问题。
这三个研究成果均出自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作为中国最早设立和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常设商事仲裁机构,贸仲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担当,高点定位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我国涉外仲裁制度创新和仲裁法治建设发展。
中国仲裁机构屡创佳绩
首开针对中国国际商事仲裁(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中国涉外仲裁)发展进行年度总结先河的,即贸仲。
2015年9月22日,贸仲发布《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2014)》。至今已连续十年发布中英文版《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特别是自2019年起,《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的发布已成为每年中国仲裁周的固定节目,日益受到国内外仲裁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这份探索的底气,以及坚持的恒心,源自贸仲自身的实力。
数据显示,成立近70年来,贸仲已受理7万余件以国际商事争议为主的仲裁案件,当事人涉及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仲裁裁决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承认和执行。截至2024年,贸仲年受案标的额已连续7年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且每年的仲裁案件受案量、标的总额和涉及当事人国别数量均名列国际仲裁机构前列。
根据国际仲裁权威评估机构2025年调查报告,继2021年贸仲获评全球最受欢迎的五大仲裁机构后,贸仲2024仲裁规则与联合国贸法会仲裁规则并列获评全球前五最受青睐仲裁规则,贸仲及其分会所在的北京、深圳、上海亦同时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十名。
贸仲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说,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经贸投资争议解决方式,已成为各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各国愈加重视仲裁发展、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以贸仲为代表的中国仲裁机构在国际化和专业化道路上屡创佳绩,中国仲裁的国际公信力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国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展现强大动力。
民法典已融入仲裁实践
与往年所不同的是,详细梳理呈现民法典在仲裁中的适用情况,是今年《报告》的一大亮点。
民法典即将迎来施行5周年。据王承杰介绍,《报告》对民法典在仲裁适用中体现出的灵活性强、专业化程度高、解释依据多元、纠纷处理高效等特点进行了研析凝练,不仅有利于仲裁裁判尺度的统一,也为在仲裁中创造性地解释和适用民法典,回应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争议解决需求提供了指引。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贸仲仲裁员姚辉教授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民法典施行以来,已成为包括贸仲在内的各类民商事裁判民商事法律纠纷的基本法律依据,也充分发挥了它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法治保障作用的功能。
从具体的审理情况来看,民法典所确立的平等、自由、公平、诚信、公序良俗这样一些基本原则,以及民法典各分编所确立的各民事部门法规则,都为相关纠纷中疑难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民法典已经全面深入地融入了仲裁实践,成为仲裁活动的基本依循和有力保障,民法典有效推进了仲裁纠纷的化解。”姚辉说。
《报告》的另一个亮点在于,梳理了贸仲复杂架构仲裁程序在三次规则修订中的变化,对贸仲复杂架构仲裁程序规则的先进性和引领性进行了介绍,有利于当事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复杂架构仲裁程序规定,增强贸仲仲裁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建设工程受案量创新高
建设工程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仲裁因其专业、高效和程序灵活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建工纠纷解决所选择。
《报告》全面分析建设工程争议仲裁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中国建工行业发展现状和争议成因出发,结合贸仲典型案例,就涉外工程争议中外国法查明问题、工程价款争议鉴定程序启动、专家机制在工期索赔中的应用、“背靠背条款”以及PPP争议可仲裁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厘清了一些多年争议的焦点问题,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工程建设的法律风险防范和争议解决提供了参考。
此次发布的《建工案例》,作为《报告》相关内容的延伸,选择有代表性的15个贸仲真实案例,由仲裁员撰写分析点评意见。
将建筑工程典型案例单独成书,与建筑业的发展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关。中国建筑业协会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2024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显示,2024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659.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新签合同额267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连续两年、新签合同额连续3年保持增长。
北京市君都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贸仲仲裁员谭敬慧说,以贸仲为代表的中国主流仲裁机构,在2024年所受理的建筑工程案件数量达到了新高。
助力中企拉美地区投资
随着“全球南方”国家力量的逐渐崛起和中拉经贸往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不断拓展,贸仲在此前“一带一路”国家仲裁制度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研究和编写了《拉美研究》,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仲裁制度完善、行业发展和信息交流,提升中国在国际商事仲裁舞台上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数据显示,2024年中拉贸易额达到5184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可以预见,中国与拉美国家的仲裁合作也将进入一个更加紧密的全新阶段。”王承杰说。
据介绍,2014至2024年,贸仲共受理涉拉美仲裁案件107件,争议金额总计人民币27亿元,个案平均争议金额达人民币2556万元,其中有7个案件争议金额超过人民币1亿元;案件当事人覆盖墨西哥、巴西、智利、秘鲁等20个主要拉美国家。
《拉美研究》精炼概括拉美仲裁的发展情况,深入分析拉美仲裁的制度特点,并探讨了拉美仲裁的应对策略。例如,中国企业在参与拉美仲裁时,应特别关注当地法律对临时措施、外国裁决承认与执行等方面的规定,并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特点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通过这些具体的建议,本书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法律工具,帮助其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和商业活动中更好地解决可能出现的争议。”王承杰说。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贸仲仲裁员宋连斌补充说,我国企业在参与拉美国家仲裁的时候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在做目标国家背景调查时应该关注它的多元法律传统;二是在选择仲裁员时需要考虑他的专业背景和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三是要善用仲裁中的调解机制,突破保守性的仲裁框架的障碍;四是要注意保存书面证据,应对脱敏化要求的挑战。
王承杰表示,贸仲将会继续高质量开展年度报告、国别仲裁制度研究及案例选编等研究项目,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助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以打造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精准、服务更加周到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标杆为目标,坚持独立公正高效,大力推动仲裁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供高标准、高水平、国际化仲裁服务,不断提高仲裁公信力,在新起点上展现新作为新担当。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