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三洋与索尼和夏普齐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中国,这家公司似乎生产一切产品——从音乐播放器、录音机、电视到电池和太阳能板。
曾经,三洋与索尼和夏普齐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中国,这家公司似乎生产一切产品——从音乐播放器、录音机、电视到电池和太阳能板。
但为何这个传奇品牌突然消失?它是如何从一个小工厂成长为科技巨头,又为何最终走向衰落?让我们一探究竟。
三洋的历史始于松下电器的阴影之下,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工程师兼企业家,因1920年代发明的耐用自行车车灯而闻名世界,这些车灯销量达数百万,遍布全球。
到1947年,松下电器在二战后仍保持为家电领域的主要玩家,传闻当时美国当局曾担心其影响力,建议拆分公司,但或许松下本人决定给新品牌一个机会。
三洋由此诞生,其名称“三洋”(意为“三大洋”)象征着全球扩张的野心。
公司由松下幸之助的妹夫井植岁男领导,井植岁男从14岁起便在松下的家族作坊工作,后与松下幸之助的妹妹结婚,进一步巩固了与松下的联系。
左:松下幸之助,右:井植岁男
1947年,松下将大阪的一家工厂移交给他,三洋以生产车灯起步,到了1949年,其年出口量达10万套,并于1950年4月1日正式成立“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1952年,三洋迈出关键一步:推出日本首款塑料外壳收音机和搅拌式洗衣机,奠定了其市场地位。
到1950年代中期,三洋以电视、电熨斗、风扇、吸尘器和立体声录音机席卷国内市场,并通过拆解收音机出口美国,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
1960年代,三洋迎来鼎盛期,朝鲜战争后的经济复苏助推了公司发展。
1961年,三洋在香港开设工厂;1962年,推出镍镉电池成为剃须刀和播放器的核心部件,其MR-100录音机在1960年代中期风靡全球。
1970年代井植岁男去世后,其弟井植熏接任,提出将生产分为本土、出口和海外三部分的战略,目标是建立100家工厂。
1975年,三洋收购美国音响品牌Fisher Corporation,助其重振辉煌,Fisher PH-492音响系统便是证明。
1979年,三洋M9998和M9996录音机以强劲低音征服多国市场,同期推出的带计算器和收音机功能的手表销量更是达到了数百万。
至1980年代,三洋登上巅峰:每年售出数百万台录音机,几乎每款新品都成为爆款,利润高达数十亿美元。
1986年,三洋陷入首次重大危机。
井植熏因公司生产的故障煤油取暖器致人死亡事件引咎辞职,其子井植敏接任。
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日元飙升、需求萎缩、出口成本激增,三洋在1992年首次亏损,裁撤数千员工,并缩减音视频业务,转向电池、半导体和太阳能板领域。
在这段时间,三洋的太阳能技术取得突破,其太阳能飞机完成横跨美国的首次飞行。
1995年,三洋推出数码相机VPC-G1,占据30%的“傻瓜相机”市场。公司还涉足投影仪和手机制造,但手机部门后被京瓷收购。
2000年代初,三洋看似复苏,比如在2002年,其在日本岐阜县建了成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之一,彰显其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地位,公司还为本田、福特等车企供应混合动力电池,保持技术领先。
然而,2004年的日本地震重创三洋工厂,亏损加剧,债务高企。2007年,其手机部门爆出财务造假丑闻,高管潜逃,最终于2008年出售给京瓷。
2009年12月,松下以46亿美元收购三洋50.19%份额;至2012年4月,三洋作为独立公司彻底消失。
之后三洋其资产被拆分:家电业务归海尔,半导体部门归安森美,品牌和技术部分由松下保留。
如今,“三洋”仅作为商标存续。
松下在印度以该品牌销售低价LED电视(2016年起)和搭载Android TV的Kaizen系列(2019年起)。
美国Funai公司为沃尔玛生产简易三洋电视,但没有突出的特色。海尔则在东南亚以三洋品牌销售冰箱和洗衣机,但未进入欧美及俄罗斯市场。
三洋的技术遗产得以延续,例如镍镉电池电池演变为松下的Eneloop系列,然而,它昔日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来源:冒烟的打字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