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48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起初血糖控制得还算稳定,但近一年她开始放松警惕,不仅经常偷吃甜点,还经常在沙发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晚上还喜欢追剧到凌晨一两点。她总觉得“吃点没事”、“反正还年轻”。
直到上个月,李阿姨因为头晕、乏力被送进医院,查出来糖化血红蛋白已经飙到10.2%,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轻度肾功能异常。医生直言:“再不调整生活方式,情况可能会急剧恶化。”
糖尿病不是吃药就完事,它更考验一个人对生活的“自律”。下面这5件事,是很多糖友常犯的错误,看似不起眼,却能让血糖悄悄失控。
得了糖尿病,很多患者第一反应就是把米饭、面条统统砍掉,甚至一天只吃青菜和蛋白质。听起来很健康,实际上却是个大坑。
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就是碳水。如果过度限制主食,身体会启动“饥饿保护机制”,反而促使肝脏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造糖”,血糖一样会上升,还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应适量摄入全谷类主食,如糙米、燕麦、杂粮饭,控制总量,但不能完全不吃。
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第二药物”。
很多人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一坐就是一整天,吃完饭就躺着,连出门散步都变懒了。但其实,久坐比吃糖更容易让血糖飙升。
研究表明,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打太极,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更高效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
哪怕站起来活动5分钟,也比坐一天强。
不少糖友看到“无糖”两个字就放松警惕,饼干、蛋糕、饮料照吃不误。但你知道吗?“无糖”不等于“无碳水”!
很多所谓无糖食品,只是不含蔗糖,但可能加入了麦芽糊精、果糖浆、变性淀粉等成分。这些成分在体内一样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升糖照样猛如虎。
真正要看的是营养标签中的“碳水化合物总量”,而不是包装上的宣传语。
别以为熬夜只是累点,它会直接影响身体的胰岛素分泌。
晚上11点到凌晨2点是胰岛β细胞修复的关键时间段。如果你长期晚睡、睡眠质量差,胰岛素功能就会越来越差,导致血糖白天也难以控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南指出: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是糖尿病非药物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睡不够,吃药也白搭。
生气、焦虑、压抑……这些情绪看似无形,却能让身体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它们会促使肝脏释放葡萄糖,让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情绪波动大的时候,血糖甚至波动达2-3 mmol/L,这比吃一块蛋糕还严重。
所以,保持情绪稳定,比控制饮食更难也更重要。可以尝试冥想、写日记、与人倾诉来排解情绪,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很多人把糖尿病当成“小毛病”,以为吃点药就能稳住血糖。但真相是,糖尿病控制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管理,而不仅是药物。
别再做以下5件“升糖大事”:
饿着自己,不吃主食
久坐不动,懒得运动
迷信“无糖”,放肆乱吃
熬夜追剧,不重视睡眠
情绪起伏,忽略心理调节
糖尿病不会立刻要命,但它的并发症来得又快又狠。眼睛、肾脏、血管、神经……没有一个部位能幸免。
现在开始做出改变,永远不算晚。
参考资料: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国家卫健委.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清散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