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照亮前程 新趋势观察 | 这条链让人才与产业共“进化”——广东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重塑人才供给新范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6:23 1

摘要:时代呼唤工匠,技能成就未来。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交汇的当下,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即将启幕,这场代表中国技能领域最高水平的盛会,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集体致敬,更是观察中国产业升级与人才发展互动的重要窗口。大赛前夕

开栏的话

时代呼唤工匠,技能成就未来。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交汇的当下,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即将启幕,这场代表中国技能领域最高水平的盛会,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集体致敬,更是观察中国产业升级与人才发展互动的重要窗口。大赛前夕,我们特别策划系列深度报道,分别从广东、浙江、河南这三个颇具代表性的省份切入——

产业结构变迁如何重塑人才培养逻辑?为何知识型技能人才越来越“吃香”?薪酬待遇与职业尊严怎样影响年轻人的选择?我们将呈现一场关于技能人才的时代叙事,读懂技能人才与中国产业发展的底气与未来。

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岭南大地交织共鸣,广东迎来技能人才结构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度调整:一边是产业对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一边是技能人才培育滞后于产业发展。如何破局?一场关乎人才要素与产业要素重新组合、协同发展的系统性变革正在进行……

日前,记者深入走访广东多条产业链发现,通过创新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推动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相关院校等建设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院校人才培养为基础、技能人才评价为纽带的技能人才供应链,让技能提升“慢变量”转化为赋能产业发展“加速度”,广东的产业与技能人才也在深度融合中相互滋养、共同进化。

“链主”发题:

产业需求成为人才培养“指挥棒”

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人才培养却步履蹒跚——这不仅是教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

“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让最懂产业的企业来定义。”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产教融合中存在的“校热企冷”、培养与需求脱节等痛点,率先探索构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第一步便直指核心——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战略性产业集群组链建链,并赋予行业龙头企业“链主”地位,由其主导制定人才能力标准,真正让产业需求成为人才培养的“指挥棒”。

图为广州希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服装质检员”培训现场

时尚和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广州希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SHEIN),是深度参与服装制造产业链的“链主”,基于技术创新的敏捷柔性供应链系统,关联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商和供应商。“服装产业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许多中小型供应商达到要求的技能人才不足。”希音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供应链体系中,“质检员”岗位是关键环节,把控供应商面料、制衣质量。国家现有《职业分类大典》中,“质检员”涵盖范围太广,职业技能标准适应不了服装行业发展需要。2024年以来,基于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在广东省人社厅指导下,希音公司成功向人社部申报“服装质检员”新工种。

如今,除了“服装质检员”外,希音还面向行业开展“纤维检验员”“供应链管理师”“服装制版师”“缝纫工”“裁剪工”等职业技能评价,基于行业需求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将内部认证体系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打通,推行“一试双证”。企业认证“含金量”高了,从业人员报考的积极性更强了。今年8月,希音在其服装制造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产教评共享实训基地(希音),面向供应商、院校和全社会深化覆盖生态链内外的人才培养和供给路径,可以有效助力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助力服装产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打造,是企业的‘福音’和‘及时雨’,也是‘企业缺人才、青年缺岗位’结构性矛盾的‘金钥匙’。”欧派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胡勇坦言,公司从2016年开始探索开展员工技能标准开发与等级评定工作,2021年获得了“机械木工”职业的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资。在产教评政策助力下,现获取认证资质的职业工种已扩展到“机械木工”“手工木工”“室内装饰设计师”“营销员”4个职业,正在开发“板式家具安装工”“家具设计师”“互联网营销师”等职业,覆盖研发、销售、生产、安装售后等整个定制家居生产链的核心关键岗位。

作为链主企业,欧派积极牵头上下游企业、同行企业、泛欧派体系经销商等形成智能家居生态联盟,整合链员企业的岗位所需,实现产业人才大集成。目前生态企业超15家,综合人数超4万人次。截至今年8月,开展认证人次累计超2万人次(含企业自主评价)。

生态解题:

共建场景 让课堂与生产线“无缝”衔接

定义标准只是第一步,如何培养是关键。广东的答案是:把真实的产业环境作为最大的课堂。

图为珠海格力绿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走进珠海格力电器生产车间,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大型压缩机生产线,一边是“正在进行时”的技能课堂,技能导师手把手教学,学员们在生产设备前轮番“练兵”……这是格力电器与珠海市技师学院共建的“工匠学院”现场,也是推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的重要一环。

为推动技能人才培养提质增量,广东强化资源支持、加大人才供给。聚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链主企业依据岗位需求制定培训标准、开发培训课程、构建培训场景,打造产业技能人才“蓄水池”。同时,集聚院校资源,推动院校提供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主动对接服务产业,让人才培养标准真正适配岗位用工标准。

图为格力绿控工匠学院

“生产设备就是教学设备、企业师傅就是课程导师、生产岗位就是教学场景。”格力电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把教学课堂设在企业”的培养模式下,8成以上学生毕业后在生态链企业就业。

“培训使用的都是先进设备,标准跟作业时一样,大大缩短了适应时间,入职后迅速‘上手’。”珠海市技师学院毕业生陈涛涛经过2个月工匠学院培训后,今年6月入职格力电器焊接岗位,他还利用下班时间勤加练习,为广东省焊接技能大赛做准备。

除了把人才引进来,很多企业也把课程和师资推出去。欧派将自身与院校合作开发成功的课程体系、实训方案、评价标准,向生态企业开放和共享。以室内装饰设计师为例,欧派与番禺职业技术大学共建的学科课程涵盖2个学年,其中企业老师到校授课就达180个课时,毕业的学生与生态企业“双向选择”就业。

“生态企业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成熟的、经过验证的培养方案来培训自己的员工,无需再投入巨大的开发成本和试错成本,相当于我们为整个行业修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高速公路’。”胡勇表示,公司的实训基地,不仅对自己和合作院校开放,也定期向生态链伙伴企业的员工开放,可预约前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欧派还共享专家资源,通过“点将”方式,帮扶生态企业培养人才及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把经验和技术进行分享,帮助其技术骨干快速成长。

基于生态链,充分调动了市场资源力量,人社部门搭平台、建机制,调动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为生态链企业提供资源对接适配服务,探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衔接融通机制。

“依托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我们与欣旺达共建2000多平方米公共实训基地并引入真实生产线,通过‘把生产车间搬到基地’,为锂电池上下游企业提供用工招聘、岗前培训、技能评价等一站式服务。”信宜市人社局负责人说。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产业链,打造了“四依模式”(依岗定标、依标造课、依课塑师、依岗建场)和“三蓝计划”(青蓝-中职、湛蓝-高职/技校、宝蓝-本科),构建了覆盖全职业周期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依岗建场,聚焦智能制造和新能源领域学校类、企业类、公共类3种实训基地,在广东茂名等地建立多个欣旺达公共实训基地,每个基地均可同时满足600多人实训。

互促共进:

人才与产业在循环中共同跃升

以需求为导向,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动各产业定标准、聚资源、促培训、强评价。其带来的,绝非单向的人才输送,而是一场深刻的“互促互进”。

于企业而言,获得了稳定、对口、“即插即用”的高技能人才供给,大幅降低了招聘和培训成本,更能将生产一线的创新需求通过院校的科研和技改力量加速破解,直接驱动了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

“解决了‘标准滞后’和‘人才固化’的痼疾,真正实现职业标准满足产业需求的动态同步更新迭代,同步带来产业人才的升级。我们实现的不是一次性的匹配,而是一个持续迭代、双向赋能、螺旋上升的‘动态同步’过程。”胡勇表示,这也有利于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当产业链平均水平提升、技能精湛、效率卓越时,将释放无可比拟的集群竞争力,使得产业链能以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高的产品品质和更低的综合成本,服务于全球市场,迈出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其中的关键一步。

于院校而言,解决了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的核心痛点,提升了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珠海市技师学院智能控制系副主任肖煜表示,该模式促进了学生转变心态,显著提升技能水平。解决了企业用人紧缺问题,发挥技能人才蓄水池作用。此外,还提升校企导师的能力水平,更好促进教学相长,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和声誉。

于学员而言,目标是清晰的,路径是顺畅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大幅提升。他们不再是传统教育和培训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到工作场景和价值创造中,掌握实用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培训还原了真实的工作场景,老师教得很细致,如果拿证后,老板说还能给我加工资!”来自湖南邵阳的学员唐女士在希音公司培训后表示。据悉,希音已累计培训供应商6.4万人次,完成3000多名技能人才考核认证。

于政府而言,通过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成功打通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壁垒,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核心的人才动能。

“目前,广东已遴选了171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带动1103家企业培养技能劳动者约29万人次、开展技能评价超11万人次。”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更多“链主”企业加入,一个以产定标、以产促教、产教评互相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这场发生在南粤大地的改革实践,或将为全国产教融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经验”。

图片 | 杨 勤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