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暮色中,穿着齐胸襦裙的女孩提着仿唐宫灯,对着快门嫣然一笑;南京熙南里街区的茶香里,银发老人与年轻人在诗词灯谜下,促膝长谈;山西古建因游戏《黑神话:悟空》出圈,文旅订单量暴增……这一个个画面,正拼凑出当下中国文旅市场最鲜活的图景——新中式旅游。
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暮色中,穿着齐胸襦裙的女孩提着仿唐宫灯,对着快门嫣然一笑;南京熙南里街区的茶香里,银发老人与年轻人在诗词灯谜下,促膝长谈;山西古建因游戏《黑神话:悟空》出圈,文旅订单量暴增……这一个个画面,正拼凑出当下中国文旅市场最鲜活的图景——新中式旅游。
不同于传统观光旅游的走马观花,新中式旅游以文化为经、体验为纬,编织出传统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共生网络。它既非简单的古风复刻,也不是对流行文化的妥协,而是通过场景重构与价值再造,让沉睡的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苏醒。
当新中式旅游成为文旅产业的关键词,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旅游产业的底层逻辑。而在其中,凭借西安文旅从业者们的巧手转化,为西安走出了一条左手文化基因,右手创新实践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文化自信的觉醒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故宫口红成为爆款、三星堆盲盒引发抢购,“绒馍馍”收银台前大排长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愿意为文化附加价值支付溢价,这种心理变迁在旅游领域尤为显著。
游客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浅层体验,转而对深度文化浸润产生饥渴。在这之中,西安的蜕变之路颇具代表性。
西安的独特性在于其文化基因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周礼秦制、汉风唐韵在此形成叠加,为文旅场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叙事母本。数据显示,西安市登记在册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24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8处,各级各类博物馆159座,密度是全国其他城市的数倍之多。
因而,西安的地下文物层、地上遗址群与活态民俗共同构成了独具西安基因的“三维文化坐标系”,大明宫里古朴的地基夯土、大雁塔下庄严的大慈恩寺,芙蓉园里悠扬的东仓鼓乐,它们成为游客可触摸的历史年轮,使旅游体验突破单一时空限制,这种“活着”的文化体验是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优势。
当游客出西安火车站向北望去,根据考古实证和历史记载复建的唐大明宫丹凤门巍然矗立。有“千宫之宫”之称、占地3.5平方公里的唐大明宫,是明清故宫的四倍有余。眼下,这里已成为国家遗址公园,文物、遗址完美融合。同时,在坚持文物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大明宫遗址区做了48个古建筑的数字化复原,并结合各类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登上西安城墙,一副VR眼镜便能让游客从“高空”俯览古城;一场灯光数字投影,就让“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清明假期,西安城墙景区位列国内Top10热门景区。
生机盎然的春景、雄伟壮丽的唐风建筑、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还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深度盛唐文化——这便是久负盛名的大唐芙蓉园。一年一度的大唐芙蓉园灯会,更是以美轮美奂的文化灯彩和主题巡游,年复一年为游客上演着“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浪漫故事。
被誉为“天街”的大唐不夜城里,十多场唐文化演艺每天轮番登场,不倒翁小姐姐在这里笑迎四方宾朋,“李白”在这里“斗酒诗百篇”,盛唐密盒在这里和游客们开启风趣幽默的“互动之旅”,盛唐繁华尽现眼前。
可以说,西安的每一块城砖都刻印着中国文化密码。
当前,西安构建"文化母体-场景载体-消费生态"的完整闭环,兼顾了流量,与文化内涵,避免了让千年文明沦为拍照背景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吟诗乘船而来,这是4月4日起年度首演、荣耀回归的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中的一幕。《大唐追梦》以裸眼3D水幕重塑“泛舟夜泊”的诗意,光影交织中再现极致浪漫的盛唐气象。首演现场,人潮涌动,观众热情高涨,掌声如潮水般雷动不息。
鼓声阵阵,丝竹声声。一场融合西安鼓乐、仿唐乐舞的大型唐代宫廷燕乐《鼓》在大唐芙蓉园内上演,仿佛打开了时光通道,让人们回到气势磅礴的盛唐时代。作为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文艺形式,西安鼓乐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其结构恢宏、风格雅致的特点,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
“落吊桥、开城门、迎贵宾”鸿胪寺卿一声号令,国宾级迎宾演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在西安城墙景区重磅回归。《梦长安》以盛唐礼仪文化为主题,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
《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里,实景、演员与数字技术共同呈现一场穿越大唐的探案之旅,成为新晋文旅“顶流”;西安城墙"金甲卫城"MR,以科技重启千年烽火,数字铠甲映寒光,挥剑触发"十步杀一人"的侠客豪情。
景点文创将景点的特点与亮点浓缩其中,是游客们“到此一游”的有力证明之一。肉夹馍成了毛绒玩具“绒馍馍”,矗立千年的大雁塔化身为带有表情的“塔宝”,兵马俑叫做“壹秦”公仔,“长安八景”可以“戴”在手上……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IP,正通过可观、可感、可体验的文创产品与世界分享西安。
不论是沉浸式演出还是爆款文创产品,在数字科技赋能下,从剧场、景区到街区,新场景、新玩法、新体验在西安曲江各大景点接连涌现,突破历史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抵游客内心。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并置,正是西安新中式旅游的生命力所在——它不执着于复古怀旧,也不盲目追逐潮流,而是在时空交错处,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表达方式。
在这场新中式旅游的竞逐中,曲江以其独有的历史纵深与创新胆识,使传统文化从橱窗陈列变为可参与的生活场景,助力西安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人均200元的妆造预算撬动一条千元消费产业链,西安汉服体验订单量增长数倍,同时衍生出妆造师、剧情策划等新兴职业。"国风主题游"搜索量同比暴涨,抖音#西安汉服#话题播放量破百亿次。
以“唐诗、文物、生肖、年节、演艺”五大文化为主线的2025长安灯会,接待游客量达到1899万人次。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西安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0%,近4成游客三年内两次以上来曲江旅游。
但狂欢背后的隐忧还应值得警惕。我们必须认识到,新中式不是给文物刷层新漆,而是要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存在方式。
新中式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消费的升维。从大唐不夜城的唐风市井再造到还游客一个大唐盛世之梦的《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实景演出,西安文旅产业已经完成从浅层观光到深层沉浸的范式转移。
传统文化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创新的富矿。从永宁门到不夜城,我们看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既需要守护千年文脉的定力,更需要创造当代价值的魄力。传统旅游景区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历史的陈列馆,而是以先锋姿态重构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它一边展现着文明传承的当代智慧,也映射出整个行业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之间的永恒命题。
在文旅融合深水区的西安曲江,这场新中式实验不仅关乎文化自信的重构,更预示着体验经济的终极形态。小到曲江、大至西安,能否持续为中国文旅产业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或许比单纯追求客流数字更具时代价值。
来源:曲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