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上海高校孵化10家AI公司,平均年龄24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6:02 2

摘要:他们不再是拿着PPT讲故事的创业者,而是脚踏实地、敢闯敢拼的年轻人。

深夜,上海创智学院的实验室,还亮着灯。

叶宇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拍了拍桌上的“龙宝”机器人。

它正眨巴着大眼睛,一副没睡醒的样子。

“再调试一次,明天投资人要看。”他对队友说。

三个月前,这只毛茸茸的吉祥物,还只是学生作业。

三个月后,它已估值过亿,即将走进千家万户。

一群90后、00后,正在走进AI创业浪潮。

他们不再是拿着PPT讲故事的创业者,而是脚踏实地、敢闯敢拼的年轻人。

他们用代码和算法,在医疗、AR、能源、母婴等细分领域,挖出了一条条“垂直隧道”。

AI创业,农村包围城市

2025年的AI江湖,早已不是大模型的天下。

外滩大会上,一位投资人说“去年聊项目,10个有8个说要做中国版ChatGPT;今年全改口了。”

要么做医疗机器人,要么搞AR眼镜,最次也得是个智能宠物喂食器。

的确,资本的嗅觉,永远是最灵敏的。

当大模型的泡沫逐渐散去,大家开始意识到:

光有技术不够,得赚钱,解决实际问题。

参与外滩大会路演的32个项目中,87%聚焦垂直场景。

比如柳叶刀机器人的手术导航系统、光粒科技的运动AR眼镜。

上海创智学院孵化的10家企业,全部选择细分领域。

从翻译“婴语”到预测太阳能发电,甚至帮猫咪“说人话”。

“大厂卷通用大模型,小团队只能钻缝隙。”

95后创业者毛运航(是石科技)打了个比方,“就像游击队打坦克,得找它拐不过弯的巷子。”

他的团队用超算技术,把航空发动机仿真时间从1年压缩到3天。

他的客户是军工院所的几家保密单位。

“我们的机器人能识别组织、规划路径。”柳叶刀机器人的团队介绍道。

他们攻克的,是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最后一公里”。

当AI与手术刀结合,效率与精准度都上了个台阶。

“游泳时想看心率?骑行时想查路线?

别掏手机了,戴上我们的AR眼镜就行。”

光粒科技的创始人信心满满。

他们切中的,是运动场景下的实时数据交互痛点。

光粒已经瞄准了运动爱好者的钱包。

年轻人凭什么赢?

垂直场景是AI创业的新战场,90后、00后是主力军。

他们带着AI Native的思维,敢闯高风险的勇气,贴近消费者。

光粒科技的展台上,是一副看似普通的眼镜。

但它能在游泳时实时显示心率、泳姿数据。

创始人是个00后,他自己就是铁人三项爱好者。

传统厂商想的是怎么让眼镜更酷,他们想的是怎么让用户少呛两口水。”

“因为他们敢用AR眼镜教人游泳。”投资人周雨桐(金沙江创投)说。

“我们一开始就是觉得好玩,想给学院做个吉祥物。”

上海创智学院的叶宇翔团队,最初只是抱着“Just for Fun”的心态。

却意外孵化出了“万物灵犀”项目。

一个瞄准千亿级市场的情感机器人。

“年轻创业者对世界的理解不一样,他们离消费者更近。”九合创投的王啸如此评价。

的确,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谁更懂他们,谁就能赢。

“在这里,科研项目是生得很快乐,死得没负担。”

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丁晓东的这句话,说出了学院派创业的独特氛围。

成立仅一年,学院就孵化了10家师生创业企业,平均年龄24岁!

在这里,学生可以与导师平起平坐,共同写代码、打螺丝、吃夜宵。

这种“战友式”的关系,让创新自然发生。

00后王蔚的“婴语识别”项目,直接让AI学习婴儿的哭声、表情甚至尿布湿度。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我们感受到了梦想成真的力量。”王蔚说。

这里没有不可能,只有还没做到。

政策与资本推手

AI创业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

湖南湘江新区给创业学生3年免房租、免水电,还配“院士导师团”。

结果自然喜人。

大创园孵化企业中,6家已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最夸张的一个团队,4个人1年做出3家公司。

蚂蚁集团投资AI公司像集邮。

大模型、芯片、机器人……

“不是怕错过风口,是怕错过下一个张一鸣。”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上海创智学院的实验室里,贴着一条标语:“允许失败,禁止平庸”。

这里的学生能当项目负责人,导师反而“打工”。

90后导师印真调侃:“我持股比例还没学生高。”

太阳能预报项目连续3个月烧钱几十万,学院只说了一句:“误差再降5%,追加预算。”

热潮之下,冷思考同样珍贵。

在“婴语识别”团队的办公室,贴着一位妈妈的留言。

“宝宝哭闹时,AI说‘他饿了’,但只有我知道,他是想爸爸。”

创业者王蔚把这行字打印出来,挂在墙上,“技术再强,也替代不了拥抱。”

另一重悖论在于年龄歧视。

某AI公司被曝“算法岗限30岁以下”。

创始人辩解:“年轻人更懂AI”。

结果遭网友怒怼:“爱因斯坦搞相对论时36岁,放你们公司该退休了?”

未来3年,垂直AI应用将迎来爆发期。

这是多位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共识。

大模型的泡沫逐渐散去,垂直场景下的小而美项目,将撑起AI创业的半边天。

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AI创业浪潮,更多的是年轻人的身影。

他们或许没有丰富的经验,没有雄厚的资金。

但他们有梦想,有勇气,有执行力。

他们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他们,或许就是明天的独角兽。#头条深一度#

素材来源

1.《星辰在线》:湘江智涌 新势不凡 | 00后团队用AI破译“婴语”,大创园打造青年创业梦工厂

2.《界面新闻》:外滩大会首设创投路演:年轻AI创业者正聚焦垂直场景

3.《文汇报》:一个团队1年孵化3家AI企业!上海创智学院:他们是学生更是创业者

4.《新闻晨报》:从破界选才到科研创业,上海创智学院构建AI人才成长新生态

来源:步凡寻光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