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很简单:特朗普团队正在起草一份行政命令,准备对美国药企引进中国新药设置重重关卡。更要命的是,FDA可能会对中国的临床试验数据挑三拣四,还要加收"特别费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九月的纽约,秋意渐浓。当《纽约时报》的头版新闻传到太平洋彼岸时,整个中国医药圈都炸了锅。
消息很简单:特朗普团队正在起草一份行政命令,准备对美国药企引进中国新药设置重重关卡。更要命的是,FDA可能会对中国的临床试验数据挑三拣四,还要加收"特别费用"。
股市的反应最直接,消息一出,中国医药板块应声而跌,投资者用脚投票,恐慌情绪蔓延。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股恐慌仿若一阵疾风骤雨,来得迅猛急切,去时却又悄无声息、迅速无比,仿佛从未在这世间留下过痕迹。几天后,市场又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理解这场风波,得先认识两拨人。
第一拨人,是美国的生物科技公司和他们背后的风险投资家。这些人最近日子不太好过。原因很简单——中国同行追得太紧了。
以前的剧本是这样的:美国公司研发新药,全世界跟着学。现在剧本改了,很多时候是中国公司先做出来,美国公司反而成了追赶者。
Nkarta公司的CEO保罗·黑斯廷斯说得很直白:"创新现在正出现在我们家门口。"他指的创新,来自中国。更让他们焦虑的是,按照美国的标准衡量,很多中国项目的临床进度甚至领先一年半到两年。
这种焦虑很快转化为行动。据《纽约时报》透露,游说白宫起草限制令的主力军,正是这些感受到威胁的美国生物科技公司。饶有趣味的是,在这之中,竟还囊括了与特朗普女婿贾里德·库什纳存在关联的投资基金。
第二拨人,是辉瑞、默沙东、阿斯利康这些跨国制药巨头。他们的态度截然相反——坚决反对任何限制措施。
为什么?答案藏在一个令人头疼的数字里:1150亿美元。
至2035年,全球制药巨头将面临因专利到期所致的收入缺口。届时,这一缺口会对其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也将在行业内引发新的变革与竞争。换句话说,他们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就会掉队。而中国创新药,恰为人们提供了性价比卓绝的选择。其以经济之成本,赋予高效之疗效,于医药领域绽放独特价值,是极具吸引力的优质之选。
白宫发言人的表态颇为微妙,其称:“政府并未积极考量该行政命令草案。”短短话语,似藏深意,引发外界对政府真实态度的诸多揣测。"言下之意,大药企的声音很重要。
在华盛顿的游说圈里,谁的声音更大?答案不言而喻。跨国药企不仅财力雄厚,而且在美国政治生态中根深蒂固。相比之下,那些生物科技小公司的影响力就差了不少。
商业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政治很难改变。
看看欧洲药企的选择就知道了。2019年,全球药品收入前五名中,有两家欧洲公司:罗氏和诺华。到了2024年,前五名只剩下阿斯利康一家欧洲企业。
面对这种颓势,欧洲药企选择了一条捷径:大举引进中国创新药。
葛兰素史克不仅频繁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更是对恒瑞医药下了重注。德国的BioNTech曾发展遇阻,却凭借引进中国的相关管线实现了逆袭。这一举措宛如一针强心剂,助其扭转局势,于行业竞争中崭露头角。诺华对舶望制药的投入不断增加,持续在其身上加码布局。这一举措彰显诺华对舶望制药发展前景的看好,也预示着双方未来或有更深入紧密的合作。向来秉持保守风格的默克,也按捺不住,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中国市场,试图觅得发展的契机,开启新的篇章。
这些欧洲巨头的逻辑很简单:当所有竞争对手都在买买买的时候,谁动作慢了,就等于把机会拱手让人。
美国的制药企业亦陷入了相同的困境之中,犹如在迷雾中摸索前行,诸多难题待解,发展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挑战。专利悬崖宛如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威可怖。它如影随形,不知何时降临,时刻威胁着相关企业,带来难以预估的风险。他们需要新产品填补空缺,而自主研发周期太长、成本太高、风险太大。相比之下,引进已经在临床试验中表现良好的中国管线,简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模式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最近几年,美国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围绕中国创新药资产成立新公司。Kailera Therapeutics、Verdiva Bio、Candid Therapeutics、Ouro Medicines……这些公司都是拿着中国的药物分子,在美国继续开发。它们的启动资金动辄上亿美元,背后站着华尔街的顶级投资机构。
Sofinnova Investments的执行合伙人玛哈·拉达克里希南说得很坦率:"这些是美国公司,即使资产来自中国。于他而言,资产的来处无足轻重,关键在于其所能缔造的价值。资产恰似工具,源头不过是表象,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能在实际中绽放怎样的光彩。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先例:中国的CXO行业。
当初美国也曾试图通过立法限制与中国CXO公司的合作。结果呢?法案最终流产,中国CXO公司的业绩反而逆势增长。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美国药企在成本与效率的双重权衡下,对中国的研发及生产能力有着高度依赖,这一现实使其难以割舍与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
中国创新药对美国市场的意义,可能比想象中更大。
美国的医疗支出问题由来已久。2018年,美国医疗开支达到3.65万亿美元,接近GDP的20%。其中,药品价格是最大的推手之一。
匹兹堡大学研究表明,过去十年间,美国处方药净价格的增长态势迅猛,其增速超过通货膨胀率的三倍之多,凸显出药价上涨的严峻形势。这种增长让医保体系不堪重负,也让普通患者苦不堪言。
FDA试图通过加快审批来增加市场竞争,但效果有限。原因很简单——新药研发的高门槛决定了玩家数量有限,缺乏充分竞争。
中国创新药的进入,可能会改变这种局面。
首当其冲的是成本优势。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的研发成本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这一显著优势会直观地体现在产品的最终定价之中。当市场上出现价格更有竞争力的替代品时,原有的高价体系就会受到冲击。
其次是创新速度。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的研发进度已经领先,这意味着患者可以更快地用上新药。对于那些等待救命药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创新药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正逐步从仿制的旧途迈向原创的新程,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无限潜力。如今,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中国药物与日俱增。这些药物在全球三期临床试验里展现卓越成效,纷纷达成主要终点,彰显出中国医药在国际舞台的强劲势头。这些药物不是简单的me-too,而是真正的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
从最新公布的一些数据可知,中国的创新药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在赶超美国,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占据全球市场的三成。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NewCO模式的兴起。这些公司本质上是中美合作的产物——中国提供创新分子,美国提供资金和市场准入。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国界概念,创造了一种新的全球化合作范式。
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医学创新的本质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一个能够治愈癌症的分子,不应该因为它来自中国就被拒之门外。同样,一个能够缓解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也不应该因为政治因素而让患者失去希望。
当前的局面其实很清晰: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无论是出于商业利益还是患者需求,合作都比对抗更符合各方利益。
那份可能永远不会正式发布的行政命令,或许只是这个大变局中的一个小插曲。真正决定未来的,是那些正在实验室里日夜奋战的科学家,是那些等待新药的患者,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