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六下午2点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小学一年级学生飞飞趴在一张治疗床上读着小说《海底两万里》,他的腰上排着一圈小药饼,正在进行穴位敷贴。
近来,国内儿科界流传着一则新数据:
在过去35年里
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
增幅居全球前列
男孩猛增8.1厘米
达到175.7厘米
女孩增长6.1厘米
达到163.5厘米
孩子们的身高,远超父母一代
但这份调查同时显示
超75%的中国受访家庭认为
孩子“未达理想身高”
这种不满意在医院、在消费市场上
催生了一场愈演愈烈的“追高”热潮
“身高门诊”火爆
就诊量逐年走高
周六下午2点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小学一年级学生飞飞趴在一张治疗床上读着小说《海底两万里》,他的腰上排着一圈小药饼,正在进行穴位敷贴。
小学生在进行“生长贴”穴位敷贴
这是广受家长欢迎的“生长贴”,在医院进行的“大敷贴”一次需要20分钟,“小敷贴”则可以带回家自行敷贴。
一旁,家长们俗称的“身高门诊”前,因当日有义诊讲座,聚拢了一群家长驻足咨询。这个门诊全名叫“身高管理及生长发育门诊”。龙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倩说,门诊开了有些年头,一直受到家长欢迎。就在今年开春,有家长在网上发了带孩子来就诊的经历,没想到,这份“攻略”让门诊越来越火爆。
记者在网上检索到这条分享帖,发现评论区就有500多条留言,不少家长在这里交换着各自的“追高”经验,而春天则被家长们普遍认为是“追高黄金期”。
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追高”帖
家长的“追高”热潮,在医院的数据上也有直观体现。2022年8月,龙华医院首开“身高管理及生长发育”专病门诊,当时设置一周一个半天的专病门诊。此后,就诊人次逐年上升,2023年的接诊量为1500人次,2024年攀升到2200人次。如果算上这一年其他身高相关专家的门诊量,一年因身高就诊的孩子就达到4000人次!
到了今年,仅第一季度,该医院身高管理相关专家、专病门诊已接诊近千人次。从本月开始,为满足患儿和家长的需求,龙华医院儿科在徐汇、航头两大院区的“身高门诊”增设至每周三个半天。
家长追逐“完美身高”
医生感觉“压力不小”
春天长个子,有依据吗?中医确实有“冬储春发”之说,认为经过一个冬季能量的储备,孩子的身高在春季迎来“拔高季”。采访中,不少中医和西医也告诉记者,家长带孩子看身高的就诊高峰原本在寒暑假,但近年发生了变化,春天成为又一“追高”就诊高峰期。
龙华医院儿科医生万莉萍发现,此前,大多数干预期在6岁左右,可如今两三岁的幼儿也来了。“家长往往因为在学校或社区的例行体检时被告知孩子发育落后了,想来寻求医学干预手段。”
“得益于养育观升级、丰富的营养支撑,中国的孩子已经越来越高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陆文丽也注意到中国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幅居全球前列的数据,事实上,她所在的儿科病房已采购了成人尺寸的床,以更好服务高个子儿童。
这份“重视”,有时也令医生感觉压力不小。陆文丽的门诊上,不少家长带孩子来看发育问题,主因就是孩子的身高没达到预期。
“不少家长认为,女孩身高最好不要超过一米七,不然找对象困难,男孩则要一米八以上,找对象、找工作的机会都会增加。”陆文丽与同事们做过一个小调研发现,现今上海家长认为的“完美身高”是:女孩169厘米,男孩180厘米以上。
多名医生表示,真有家长到门诊提出“要让孩子长多少公分”的具体目标,“对这样的要求,我们压力很大”。
一 数读
人工智能的N种打开方式
1 1分钟修复壁画、几分钟设计飞机
人工智能浪潮来袭,各大高校都在研发、创新AI大模型,教学发生了哪些改变?
复旦大学:壁画修复效率提升数百倍
在复旦大学新开设的“AI考古”课堂上,考古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师生们组成了跨学科团队,破解文物保护的种种难题。
这门创新课程涵盖了AI技术原理、图像重建、文物数据库等多个模块,尤其是专门研发并推出了一款叫作“马良”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它就像送给修复专业人员的一只“神笔”,破解了传统的壁画修复方式效率低、修复方案单一等问题,仅需1分钟就能完成对壁画的数字化修复,而且能智能识别颜色脱落、划痕等七大类文物病害,修复精度达到专业美术人员的水平。这款AI大模型还能让壁画修复不再受限于个人经验,激发修复专业人员更多灵感。
同济大学:为城市建筑穿上“抗震铠甲”
同济大学科研团队通过AI大模型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自主研发了地震工程防灾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城市建筑穿上“抗震铠甲”。
学校科研人员通过整合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积累的海量数据、工程经验和核心算法,研发了地震AI大模型,可以实现建筑群地震响应的秒级预测。这项技术突破让城市防灾从“以天计算”跨入“以秒响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利用AI大模型设计大飞机
通过把飞行器的类型、载荷、速度等设计需求输入到设计系统,短短几分钟,AI大模型就会根据需求自动生成设计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罗明强:这个大模型把我们大语言模型和工业软件进行了结合, 能够完成飞机的概念方案的设计,学生再根据这个方案进一步细化。
2 接近40%的消费者
在经过AI增强互动后会增加消费
Twilio《2024年客户互动状况报告》显示,有近六成的年轻消费者都看重个性化互动。调查中,有64%的消费者更是表示,如果没有感受到个性化体验服务,他们可能会选择直接放弃该品牌。
根据报告,有接近40%的消费者在经过AI增强互动后会增加消费。而按照企业的估算,如果能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可使消费者支出提升50%。
不仅如此,近半消费者可能会再次购买,或者向自己的亲友倾情安利。
二 数读
关于上海的数字视野
1 工作日早高峰部分区间
断面客流均超过4.8万人次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4月10日发布《2024年年度上海综合交通发展分析报告》。
2024年上海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增至896公里,全年日均客运量(不含磁悬浮和金山铁路)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2.4%。其中,工作日客运量1162万人次/日,同比增长1.9%。客流增长主要源于近期新开通的线路,14号线、15号线、18号线工作日日均客流增量占比超10%。
进出城方向客流聚集效应显著,工作日早高峰(7-9点)9号线星中路-合川路站区间、11号线枫桥路-曹杨路站区间、1号线上海火车站-汉中路区间,早高峰小时断面客流均超过4.8万人次。市域机场线开通,实现虹桥、浦东两大枢纽之间40分钟内快速通达,开通初期日均客流3.3万人次,平均乘距约31.7km,约71%的客流与两场有关,其中两场间客流0.76万人次。
2024年高速公路及国省干道流量持续攀升,其中,高速公路日均流量148万辆次,同比上升5.8%;国省干道日均流量39.6万辆次,同比上升10.5%;省界道口日均流量68.8万辆次,同比上升1.7%。中心城拥堵形势依然严峻,快速路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拥堵指数同比分别上升11%和8%。持续推进道路拥堵点改善项目,上海日均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14.8%。
2
2024年接待客流1.02亿人次
南京路商圈公布年度成绩单
2024年引进全国首店11家、上海首店21家,3个品牌销售额勇夺亚洲“销冠”,22个品牌成为全国“销冠”,20个品牌成为上海“销冠”;首创“票根经济”,吸引了7个全球及全国首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4月8日举行的2025南京路商圈年度大会上获得消息,2024年南京商圈晒出“傲娇”成绩单,全年接待客流1.02亿人次,同比增长13%。“南京路和你一起迎新年”商圈整体营销活动已成为跨年迎新的城中盛事,实现商圈客流超300万人次,销售额超2亿元。
3 清明小长假上海
共接待游客700.27万人次
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清明小长假上海共接待游客700.27万人次,同比增长5.45%;据统计测算上海地区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旅游消费交易总金额为117.20亿元,同比增长6.40%;本市宾旅馆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9%,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
三 数读
青年消费新观察
1 年轻人消费,第二怕“社交”
记者采访的67位“Z世代”年轻人,他们普遍表示,独自进行消费的情况越来越频繁,理由是需要“享受自己的消费空间”。
在受访者的价值排序当中,“享受自我的消费空间”综合得分为3.9(价值排序第一计为10分),略高于“享受和亲朋一起的消费空间”的综合得分3.6。从受访者范围来看,年轻人对于消费过程中享受孤独的满足已经高于亲朋好友带来的社交满足。
与之相关的是,消费中“社交压力大”,是“价格”之外年轻人在消费过程中的“第二怕”。
甚至,服务过好对他们也是一种负担。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情绪成为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买单。在我们的调查当中,除了价格,年轻人消费价值排序第二位的因素就是“是否能提供情绪价值”。
2 3888元吃"象粪甜品",
到底在消费什么?
在上海,一家新开的"生态融合料理"餐厅引发热议。人均3888元的套餐里,食客们要剪盆栽叶子 当开胃菜,舔蜂蜜冰块,品尝模拟腐臭寄生花的糊糊,最后还要面对用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
更令人玩味的是餐厅的营销策略:每晚仅开放一桌12席,十五道菜品不定期更新,用餐过程充满仪式感——爬楼享用甜点、电动滑轨送餐、酒杯不及时喝完就会被收走。
上海之大,当然容得下千奇百怪的消费尝试。但城市的包容性,并不意味着要对所有商业试验全盘接纳。将餐饮异化为行为艺术或许有其市场,也不乏有人愿为刻意堆砌的"原始感"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买单。
需要警惕的是,当过度铺张的消费主义穿上"文化体验"的外衣,舆论场不该放任此类现象占据主流话语空间。
上海这座城市之所以动人,恰恰在于那些不需要噱头的真实味道:可能是街角阿姨现包的小馄饨,也可能是菜市场里现杀现做的熏鱼。
四 数读
青年热点数字观
1 800万投票!
中国大学生“最满意”专业,出炉
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已开展多年专业满意度调查,由800余万实名注册的本专科学生,根据真实体验,从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就业情况以及综合情况四个方面,对所学专业进行打分。打分结果呈现了满意度较高和较低的本专科专业,对高考生志愿填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此,“软科职教”梳理出了1202所本科院校的近4万本科专业点和1246所高职院校的1.6万个专科专业点的满意度结果(数据截至2025年2月26日)。
为避免部分专业因开设院校较少或投票院校较少,其满意度结果缺乏代表性,筛选了至少有5所高校具有该专业满意度结果的专业,通过计算该专业所有院校的满意度均值,得到了本专科专业综合满意度排序。
2 “甲亢哥”中国行火爆全网
抖音一周涨粉超151万
据新榜“抖音涨粉榜”(本次统计周期为2025年3月31日到2025年4月6日),“IShowSpeed”位列本周涨粉榜第一位,一周涨粉超151万。
自3月21日在抖音发布第一条视频起,“甲亢哥”7天涨粉126万。统计周期内,“甲亢哥”与音乐翻唱博主“田一名”合唱洗脑歌曲“Super Idol的笑容都没你的甜”,点赞数超242万。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发稿当天,“甲亢哥”在油管开启了8场以“中国行”为主题的城市巡游直播,场均观看次数达804万次。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部分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郭颖
责任编辑:张家宁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点亮
↓↓↓
来源:青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