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低空经济正以迅猛之势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物流配送中频繁穿梭的无人机,到城市空中观光的直升机,再到未来有望改变通勤方式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低空领域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然而,伴随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而来的,是一个不容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低空经济正以迅猛之势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物流配送中频繁穿梭的无人机,到城市空中观光的直升机,再到未来有望改变通勤方式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低空领域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然而,伴随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而来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噪声污染。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如何在发展低空经济的同时,有效解决噪声污染难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噪声污染凸显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仅在过去几年间,全国范围内低空飞行器的保有量就实现了数倍增长,无人机在物流、农业植保、测绘等领域广泛应用,直升机在医疗救援、商务出行、旅游观光等场景愈发常见,深圳等地更是在积极布局 eVTOL 等新型低空交通工具的研发与试点运营。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张,预计在未来数年内将达到万亿元级别,其发展速度和潜力令人瞩目。
但在低空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时,噪声污染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传统燃油直升机在低空飞行时,发动机与螺旋桨产生的巨大噪声,常常超过 70 分贝,这一数值远超居民区环境噪声白天 55 分贝的国家标准限值。在深圳,由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市上空飞行器运行频率显著增加,低空噪音投诉量逐年攀升。生态环境部公开数据显示,近几年深圳市噪声信访投诉平均每年 10 万件以上,各行政区每年投诉平均近万件。在一些居民区,居民时常遭遇直升机低空飞过带来的噪声困扰,密集的飞行频次、高分贝的噪声,使得居民难以正常休息,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安静权” 受到严重侵犯。
噪声污染的多维度影响
低空经济产生的噪声污染,其影响是多维度的。在生活层面,严重干扰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以深圳部分小区为例,有的小区一小时内就有 8 架次直升机低空飞过,巨大的噪声让居民无法享受宁静的生活环境,导致白天难以入眠、学习工作受到干扰,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居民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如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
从城市规划与发展角度来看,噪声污染制约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与功能布局优化。低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起降点、运营场地等基础设施,但由于噪声问题,这些设施难以在人口密集区域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区域本可高效利用低空资源发展空中观光、商务通勤等低空经济业态,但因噪声顾虑,相关项目推进困难,限制了低空经济在城市核心区域的拓展,阻碍了城市向立体空间发展的进程。
在产业发展方面,噪声污染也成为低空经济进一步壮大的绊脚石。eVTOL 等新型低空交通工具,本有望凭借高效、便捷的优势革新城市交通模式,但过高的噪声使其在城市内大规模应用受阻。若不能有效解决噪声问题,将难以吸引更多用户,影响产业的商业化推广与规模化发展,导致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难以获得预期回报,抑制产业创新活力。
噪声污染产生的根源剖析
造成低空经济噪声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飞行器技术层面来看,当前大量使用的传统燃油直升机,其动力系统和机械结构设计决定了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高强度噪声。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螺旋桨与空气的剧烈摩擦,都是噪声的主要来源。而在无人机领域,部分小型无人机为追求低成本,在降噪设计上投入不足,电机运转、桨叶转动产生的噪声同样不可小觑。
在低空交通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航线规划与飞行时段安排,加剧了噪声污染。许多城市在发展低空经济初期,更多关注飞行的安全性与效率,忽视了对地面居民生活的影响。以深圳中信海直深圳直升机场为例,该机场建于 1983 年,设立初衷是为南海石油勘探开发作业服务,航线规划主要考虑作业需求。但历经 40 余年城市化发展,机场周边已成为人口密集的居民区,而直升机运行航线却未随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行调整,导致大量直升机在居民头上低空飞行,噪声扰民问题突出。
另外,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的不完善,使得在噪声污染防治上缺乏有力依据。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虽对民用航空器飞越城市中心区上空有一定限制,但对直升机、eVTOL 等低空飞行器的噪声排放,缺乏具体限值与操作性标准。各地在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多聚焦于产业扶持政策,对噪声污染治理的法规政策制定滞后,导致监管部门在面对噪声投诉时,缺乏明确执法标准与手段。
国内外应对噪声污染的策略与实践
面对低空经济噪声污染问题,国内外已开展诸多探索与实践。在国外,一些城市通过优化飞行器设计来降低噪声。例如,部分企业在研发 eVTOL 时,采用新型电动推进系统,相比传统燃油发动机,噪声大幅降低。同时,在空气动力学设计上不断优化,改进螺旋桨形状、材质,减少桨叶与空气摩擦产生的噪声。此外,利用先进的隔音材料,对飞行器舱体进行隔音处理,进一步降低向外传播的噪声。
在航线规划与管理方面,国外一些城市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城市空域交通流量与地面噪声敏感区域分布,动态调整飞行航线与时段。通过避开学校、居民区等噪声敏感区域,或在居民休息时段减少飞行频次,有效降低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如纽约市建立了完善的低空飞行管理系统,对各类低空飞行器的飞行路径、高度、时间进行精准调控,平衡了低空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需求。
国内也在积极行动。苏州在全国率先立项编制地方标准 ——《低空飞行垂直起降点噪声控制规范》,明确提出低空飞行器噪声准入机制与技术规范,涵盖飞行垂直起降点的噪声要求、声屏障设计与实施、航路噪声控制、智能噪声监控与管理系统等内容,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噪声管控提供了制度保障。深圳则通过政策创新、技术探索等多维度方式寻求破题。南山区粤海街道实施 “低空新基建” 试点,科学布局低噪音起降点,采用低噪音机型,并构建全域感知体系,实时监测噪声情况,为打造 “安全、智能、宁静” 的低空运行环境积累经验。
破解噪声污染难题的综合策略
为有效破解低空经济噪声污染难题,需从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法规完善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在技术创新上,加大对低噪声飞行器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型动力系统,如氢燃料电池、更高效的锂电池驱动系统等,从源头上降低噪声产生。同时,在飞行器结构设计上,运用仿生学原理,优化螺旋桨、机翼等部件设计,减少空气动力学噪声。例如,借鉴鸟类飞行时的低噪特性,改进飞行器的气动外形。此外,利用智能超表面等新兴技术,对飞行器产生的噪声进行主动控制与抵消。智能超表面可通过改变电磁波传播路径,实现对噪声波的干涉抵消,降低噪声传播强度。
管理层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低空交通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低空交通管理平台,对低空飞行器的飞行路径、高度、速度、时间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实时监测城市噪声分布情况,动态调整飞行计划,避开噪声敏感区域与时段。同时,加强对低空飞行企业的监管,要求企业制定噪声污染防治方案,对未按要求采取降噪措施的企业进行处罚。例如,对频繁在居民区低空飞行且未采取降噪措施的无人机物流企业,暂停其运营资格。
法规完善至关重要。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低空飞行器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类低空飞行器的噪声排放标准、违规处罚措施等。地方政府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与管理办法。如深圳可参照苏州经验,制定《深圳市低空飞行噪声控制条例》,将飞行器起降点设置、飞行时段和频率管理、噪声监测与评估等纳入法定监管框架,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在带来巨大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噪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法规完善等综合手段,有效解决噪声污染难题,才能实现低空经济与居民生活环境的和谐共生,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让低空经济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来源:无人机编队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