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没听错,不是三高中的“高血压”,而是常被忽视的“血脂高”。而血脂高,往往是无声的杀手,等你发现时,可能已是心梗、脑梗的前奏。
老李退休后每天早上一杯豆浆两个鸡蛋,餐后散步半小时,身体倍儿棒。
一项2022年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却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52%的人血脂异常却毫无自觉。
你没听错,不是三高中的“高血压”,而是常被忽视的“血脂高”。而血脂高,往往是无声的杀手,等你发现时,可能已是心梗、脑梗的前奏。
很多人问我:“医生,血脂高到多少才算要吃药?”答案就藏在3个关键数字里。不是一查高点就吃药,也不是拖成了斑块才后悔。接下来,我就用一杯混了油的水,带你看懂血脂这件“糊涂账”。
血脂说白了,就是血液里的脂肪成分,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你可以把你的血液想象成一杯清水,脂肪就像漂浮在水上的油。油太多,水就浑;油太粘,水就堵。
第一个关键数字:低密度脂蛋白(LDL-C)>3.4mmol/L
这玩意儿有个别名,叫“坏胆固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垃圾快递员”:把多余的脂肪送到血管壁上,一贴就是几十年,最后贴成了“血管斑块”。
据《中国循环杂志》2023年一项研究显示,LDL每升高1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21%。
也就是说,低密度脂蛋白就像在你血管里搞装修,越高,堵得越快。如果你没有心脑血管疾病,这个指标超过3.4,就要警惕;如果你有糖尿病、冠心病,即使超过1.8,都可能需要干预。
第二个数字:甘油三酯(TG)>2.3mmol/L
它像是血液里的“油脂泡泡”,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多,血就像裹着油的汤,变得又浓又稠。我们临床叫“高血脂症”,但你可以理解为:血像糖浆,流不快,也运不动氧。
2021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指出,甘油三酯>2.3mmol/L者,胰岛素抵抗风险提升了39%。
尤其是中老年人,甘油三酯高,往往是饮食油腻加运动少的结果,常与脂肪肝、糖尿病打包出现。
第三个数字:总胆固醇(TC)>6.2mmol/L
这个就像是“血脂的总账本”,里面既有好胆固醇,也有坏胆固醇。我们不怕胆固醇高一点,就怕坏的多、好的少。总胆固醇如果超过6.2,并且“坏胆固醇”也高,就像账本里欠债太多,利息飙升,早晚要爆雷。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血脂高是“吃太肥、喝太多”的标配,瘦子也可能血脂高!
我有个患者,42岁,女性,身高160,体重不到100斤。平时不吃肉、坚持喝果蔬汁。但体检报告一出,甘油三酯3.1,低密度脂蛋白3.9,总胆固醇6.5。
她惊讶地问:“我天天吃素,怎么还血脂高?”
我笑着说:“你吃的是素,但吃的是‘高糖素’。”原来她每天果汁当水喝,水果摄入远超推荐量,导致糖分转化成脂肪堆积在血液里。
很多人不知道,过量果糖是制造甘油三酯的大工厂。
别以为不吃肉就不会血脂高,“吃得清淡”也要讲究方式,不是靠“水果餐”或“素食节”就能自救。
那问题来了:没有症状,也没得病,血脂稍高一点,到底要不要吃药?
这时候,“未病先防”的智慧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医生常说一句话:“不是所有血脂高都要吃药,但所有血脂高都要管住嘴。”
我给你一个简单好记的“三步控脂法”:
第一步:吃饭顺序调一调。
先吃一口青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这样做不仅控制升糖速度,也能减少脂肪合成。
第二步:运动别追求猛,要讲究“稳”。
每周五天,每天快走30分钟以上,别想着出汗多少,而是持续多久。运动像存钱,坚持才有效。
第三步:喝水有讲究,控油靠“稀释”。
早晚各一杯温水,饭后30分钟来一杯淡茶,有助于乳化油脂,减少脂肪堆积。
我们曾有一位65岁的大爷,退休后天天在家炒股,三餐无规律,爱吃卤味、油炸。体检时,三项血脂全超标。我们没有急着让他吃药,而是让他做了一个“饮食日记+运动打卡计划”。
三个月后,他复查指标全线下降,甘油三酯从3.8降到1.9,低密度脂蛋白也从4.0降到2.8。他说:“医生,我现在炒股也不急了,先把身体这张股稳住。”
管理健康,有时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智慧的减法。
别等到血脂高到天上才“出手”,也别一高就陷入焦虑。记住那3个数字:LDL>3.4、TG>2.3、TC>6.2。
如果你三项都没超,那就继续“稳住”;
如果超了一项,也别慌,先从“控吃+动起来”开始;
如果两项以上都高,那就要认真对待,定期监测,和医生一起评估风险。
血脂高,不是小事,但更不是绝症。它是身体给你的“黄牌警告”,提醒你该换一种生活方式了。
你有没有被查出过血脂高?你是怎么管理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验和困惑,我们一起探讨,让更多人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循环杂志》2023年第38卷:血脂水平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关系研究
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年第37期:高甘油三酯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分析
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洪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