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战期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吗?”前不久,来自壶关县城的一群小学生来到这里,他们整齐列队,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迎着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志愿者马雪纯讲起抗大一分校在壶关县办学的那段峥嵘岁月。
□ 本报记者 梁家秀
秋意渐浓,太行山深处满目盛景。抗大一分校壶关神郊真泽宫旧址,在朝霞映照下,历经战火和风雨的洗礼熠熠生辉。
“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战期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吗?”前不久,来自壶关县城的一群小学生来到这里,他们整齐列队,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迎着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志愿者马雪纯讲起抗大一分校在壶关县办学的那段峥嵘岁月。
抗大一分校壶关神郊真泽宫旧址位于壶关县树掌镇神郊村。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中马鞍壑之战就发生在神郊一带。这里群山环抱、险要天成、物产丰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亡之际,培养抗日先锋的摇篮——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应运而生。随着抗战形势逐渐严峻,党的主要工作转向战区和敌后。为了培养大量干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和发展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3日,抗大一分校学员在延安市延长县集结,向晋东南挺进。
抗战烽火浸染三晋大地,苍松翠柏掩映下,太行群峰高耸入云。1939年7月,在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政治部主任李培南的带领下,抗大一分校3个大队、27个小队共3000余人,胜利到达具有天险之称的巍巍太行山南部——壶关县神郊村进行办学。在壶关县神郊村期间,抗大一分校建制有3个大队,其中二大队为女生大队,有500多名学员。
抗大不仅是一所军校,还是一支宣传队、工作队、战斗队。从政治文化教学活动,到宣传发动群众,传播革命思想;从日常作战训练,到山里山外自筹自运粮草;从开展对友军的团结统战工作,到参加袭扰日军的反“扫荡”战斗……一代代学员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火热的抗日激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山沟里的黄埔生”。
1939年11月,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时,留下部分人员组成留守大队,继续在壶关县等地开展斗争,并北上迎接抗大总校的到来。
抗大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在壶关神郊的9个月时间里,培养了3000余名军政干部,在壶关大地上燃起全民抗战的熊熊烈火。”壶关县文博馆真泽宫文物管理所所长董庆安说,抗大一分校在壶关县神郊村的生动实践,壮大了抗日力量,播下了革命火种。从抗大一分校走出的英雄,如星星之火,加入到抗日队伍里,为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战胜利前赴后继,写下壮烈史诗。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9月8日,来自北京市密云区对口对接调研团的30多位工作人员来到神郊村,在“民族存亡 抗大诞生”展厅内,大家跟随《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歌曲,翻开抗大一分校的战斗历史,感受抗大的光辉业绩。
“为了加强密云区和壶关县两地红色文化研学交流,我们走进抗大一分校壶关神郊真泽宫旧址,追溯红色记忆、感悟精神力量。”调研团工作人员纷纷表示,今后两地将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文旅交流互鉴,持续加大文旅产业合作力度。
巍巍太行,层峦叠嶂。虽已入秋,太行山依然苍松挺拔、绿涛阵阵。站在抗大一分校壶关神郊真泽宫旧址,眺望太行山,一草一木静静诉说着那段过往。
硝烟早已散去,伟大抗战精神永不磨灭。这里先后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德育基地、壶关县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年均接待参观者3万人次。
抗战精神代代相传,红色血脉奔涌不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始终激励我们勇毅前行。”董庆安说,他将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长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