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孤儿707分上北大:吃烂果捡垃圾12年,打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7-13 18:44 3

摘要:一个孩子,靠捡垃圾堆里的烂水果果腹,用树枝绑着铅笔头写字,最后能考上北京大学吗?

一个孩子,靠捡垃圾堆里的烂水果果腹,用树枝绑着铅笔头写字,最后能考上北京大学吗?

多数人会摇摇头,说这是痴人说梦。

毕竟,在“寒门难出贵子”的叹息声中,现实的墙壁坚硬得让人绝望。

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孤儿,拿什么去敲开中国最高学府的大门?

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

他的世界里,只有无尽的贫穷、孤独,和一次次迎面而来的命运的重击。

可这个故事,偏偏是真的。

主角叫韦仁龙,一个来自广西大山深处的少年。

他的经历,不是什么逆袭爽文,而是一场长达十几年的、与绝望的肉搏。

韦仁龙的人生,开局就是天崩地裂。

2001年,他出生在广西河池的一个偏远山村,住的是村委会一间漏雨的土坯房。

他刚满周岁,还没能记住父亲的模样,那个为了给家里挣口饭吃外出打工的男人,就意外身亡,再也没回来。

家里的顶梁柱塌了。

年轻的母亲抱着他,哭了整整三天。

为了孩子,她最终选择改嫁,嫁给了村里一个叫韦双锦的男人。

韦双锦也是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或许是这份相同的身世,让他把小仁龙当成了亲儿子来疼。

好吃的紧着他,好玩的想着他,这个拼凑起来的家,总算有了点温度。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个孩子。

仁龙3岁那年,母亲被查出肺癌晚期。

家里借遍了亲戚,也没能留住她。

临终前,她唯一的牵挂,还是这个年幼的儿子。

这一下,韦仁龙的世界,彻底失去了血缘的牵绊。

幸好,继父韦双锦没有抛下他。

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用行动践行了对妻子的承诺。

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更卖力地干活,搬砖、扛水泥,什么苦差事都做,只为能给仁龙攒出学费。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娃,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韦仁龙也懂事得让人心疼。

他学着生火做饭,包揽家务,放学后就跟着继父下地干活。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他那时,还是个连书包都快背不动的小孩。

可就在他12岁那年,那个撑起他整个童年的男人,也因为常年积劳成疾,病倒了。

这一次,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那一年,韦仁龙成了彻彻底底的孤儿。

他守着那间四面透风的土房子,和继父留下的几百块钱。

钱很快就花光了,一个12岁的孩子,连打工都没人要,他只能靠自己活下去。

怎么活?

去菜市场捡人丢掉的菜叶子;守在水果摊前,等老板把烂掉的水果清出来时,小心翼翼地上去讨要一两个;听说山里的八角能卖钱,他就一个人跑上山去摘,下雨了没有伞,就用瘦小的身体护住怀里的八角,生怕淋湿了卖不出价钱。

村里有的小孩会嘲笑他,说他是没人要的野孩子。

他只能默默忍着,把头埋得更低。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没有一天耽误上学。

没有本子,他就捡废纸,在空白的地方写。

铅笔头短到捏不住了,他就找根小树枝绑起来接着用。

村里人看着他,都摇头叹气,说这孩子这辈子怕是没什么盼头了。

透进屋里的那束光

转机,出现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

韦仁龙的执拗,终究没有被埋没在山野里。

他的班主任和校长牙朝刚,注意到了这个越来越瘦,总是在食堂默默吃着一碗白饭的孩子。

在一次家访后,校长才真正了解到,这个孩子到底在过着怎样的日子。

听完韦仁龙的故事,这位老校长沉默了很久,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从今天起,我来做你的监护人。”

这句承诺,是第一束照进韦仁龙黑暗世界的光。

学校为他免去了全部学杂费,还组织了一场爱心募捐,全校师生凑了一千多块钱。

这笔钱对别人来说或许不多,但对当时的韦仁龙而言,是让他能继续走下去的救命钱,更是把他从被孤立的边缘拉了回来,让他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人。

这束光,让他撑到了初中毕业。

但真正改变他命运轨迹的,是另一位贵人。

2014年,村里的扶贫书记李星乐,知道了韦仁龙的故事。

他被这个孩子的坚韧深深打动,决定为他做点什么。

他把韦仁龙的材料,报送到了省电视台的一档叫《第一书记》的栏目组。

节目播出后,韦仁龙的故事,一夜之间传遍了广西。

电话被打爆了,社会各界的爱心像潮水一样涌来。

一位香港的老板在看到节目后,当即拍板,承诺会资助他未来所有的学费。

从那一刻起,韦仁龙的人生,才算真正摆脱了为生计发愁的窘境,他终于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他把收到的善款小心翼翼地存了起来,只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基本的生活开销。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些善意是托举他翅膀的风,而飞翔,终究要靠自己用力。

他铆着一股劲,心里憋着对继父的承诺,也憋着对所有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恩。

这份善意,是动力,也是沉甸甸的压力。

他没有丝毫懈怠,反而学得更加刻苦,推着他一路考上了重点高中。

2020年的夏天,高考放榜。

当查到自己分数的那一刻,707分,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这份分数,为他换来了中国最顶尖学府——北京大学的入场券。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没有庆祝,而是独自一人,一路跑回了村里的后山。

他跪在父母和继父的坟前,把那张红色的通知书高高举起,哭得撕心裂肺。

那一声压抑了十几年的呐喊,喊出了所有的委屈、不甘,也喊出了终于熬出头的骄傲和光荣。

进入北大,这个中国最顶尖的学府,韦仁龙和周围的同学比起来,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当同学们讨论着最新的手机、假期去哪里旅游时,他依旧省吃俭用,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和自习室,还利用课余时间兼职,一部分钱寄回老家,资助那些他认识的、还在困境中的孩子。

四年后,他顺利毕业。

当腾讯、华为这些知名大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开出令人艳羡的年薪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广西老家,去当一名老师。

这个决定,在很多人看来,近乎于“傻”。

很多人不理解。

从大山里拼了命地走出来,为什么又要回去?

面对疑问,他只是挠挠头,朴实地回答,“我能走到今天,是那么多人拉了我一把。现在我有能力了,当然要把这份光再传给其他孩子。”

他不仅自己回去教书,,他还用自己的积蓄在学校里挂上了一个铁皮捐款箱,创办了“仁龙助学基金”。

到今天,已经有47个和他当年一样身处困境的孩子,因为他的帮助,不用再为学费发愁。

从一个捡垃圾的孤儿,到北大的高材生,再到照亮别人的引路人。

韦仁龙的故事,其实早就超越了“寒门贵子”的讨论。

他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苦难本身并不值得歌颂,但穿越苦难的坚韧,和在黑暗中传递的善良,却拥有着改变一切的力量。

他拿到的那张北大录取通知书,不是一张通往荣华富贵的门票,而是一张没有终点的船票,载着他,把从别人那里收到的光,渡给了更多还在黑夜里摸索的孩子。

来源:明镜纪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