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像主题公园(Theme Park):有米奇主题、Labubu主题、魔兽主题、Kpop猎魔天团主题….大家可以在这个”theme“主题下,按照剧情进行玩耍。 在金融市场这个更大的游乐场上,也有很多”主题交易“,还会不定期更换“主打”主题。
金融市场上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近几年内越来越明显。 大家一般称之为“consensus trade”(共识交易)。
很像主题公园(Theme Park):有米奇主题、Labubu主题、魔兽主题、Kpop猎魔天团主题….大家可以在这个”theme“主题下,按照剧情进行玩耍。 在金融市场这个更大的游乐场上,也有很多”主题交易“,还会不定期更换“主打”主题。
这些主题往往以一个好记、抓耳的名字作为代称,比如“ TACO”(Trump Always Chicken Out)、“TTT”(Trump Triumph Trade) ,还有最近走红的是 “Run it hot” 。它们往往很不严谨,爱用谐音梗,但能极快传达一种宏观预期或风格押注:买什么、卖什么、加哪个仓、在哪儿插针。
也许是这些年市场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家的脑洞越来越大,这些主题交易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有创意。
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还可以追溯到: Yolo(You Only Live Once)、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BTFD(Buy The F— Dip)、ABC(Anything But China) 等等等等。
这背后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叙事”?
我们把几个经典的主题交易拆开来看看:
“TTT”(Trump Triumph Trade):“川大胜”交易。
指“特朗普压倒性赢得大选”的押注。也就在几个月前,这主题公园里的玩法大致意味着:看多美元、看多美国周期股与防务、偏价值;对新兴市场资产和长久期国债更谨慎。其叙事底层是懂王会大道阔斧地完成自己一直相信的东西:MAGA、减税、去监管、产业回流——名义增长更热、利率更高、美元更强。
“Taco”(Trump Always Chicken Out):“川又怂”交易。
“chicken out”就是怂了,但他怂什么呢?市场对特朗普“关税恐吓—股市反涨”的剧本已经有PTSD了:放出强硬关税威胁—> 设定最后期限—> 被硬刚—> 被美元美股美债啪啪打脸—> 怂—> 延期90天。结果风险资产因“最坏没发生”而反弹。于是形成了一个反向经验法则:关税喊话阶段,反而做多风险资产、做空波动率。
“Yolo” (You Only Live Once):“你只活一次”。
出现在疫情期间。由于大家已对生死毫无把握,干脆对自己的财务和未来赌一把。生存的不确定叠加“零佣金+刺激支票+社媒动员”,催化了散户集中冲击的“梗股时刻”,大量奇奇怪怪的股票飙升。这是一类群体心理与杠杆式传播的共识交易:敢押、敢梭、敢追涨,搭配Defi Summer炒币热潮。最终以”Gamestop韭菜散户侠掀翻华尔街对冲基金“事件为标志到达顶峰。
还有当下热门的、正推动美股屡创新高的“Run it hot”:“冬天里的一把火”。
指在经济面临不确定性时,选择相信政策的力量。对疲弱的就业数据或贸易扰动“选择性忽视”,相信减税+降息将共同为经济“加热”,给利润与现金流托底。美股继续冲。
其他还有:
“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没得选” 。出现在超低利率与量化宽松时代,利率太低,股票几乎是别无选择的资产。
“Carry is king”:利差为王。 出现在温和波动、正利差稳定的环境下,赚票息与套息回报。
“Greenflation”:“绿通胀”。 出现在ESG、减碳还是主流叙事的那些年,能源转型、减排抬高成本结构,形成通胀底部的“绿色”支撑。交易路径是做多铜、锂、镍、电网设备、储能与资本开支链条。
等等等等。
每个主题都有丰富的内涵、逻辑叙事、和对未来的预期。这么多东西,用一个梗词、或者几个字母,就全包了进来。
只要压缩成一个朗朗上口的梗词,传播的效率成倍增加,而且很容易就能记住,想忘都忘不掉。
当然,对于大部分散户来说,当你听到这些朗朗上口的词时,背后的故事大概已经成为“涨跌的复述”了。当它们成为共识时,你已经在交易的拥挤区了。
而且,在很多时候,每一个”主题“背后都有有点纠结的”反主题“,米奇乐园旁边总会有个拧巴的唐老鸭主题,Kpop猎魔女团对面有Saja Boys恶魔男团。
比如,很多人认为”run it hot“纯粹是误判,联储降息时,传达的信号明明是”担忧衰退“,这信号不是应该诱发避险情绪吗?而如果”run it hot“真的实现了,通胀担忧又来,推高长期利率。
只是以上纠结没有一个响亮的梗词吸引市场注意, 结果“run it hot”就简单粗暴地住到了最近市场走势。
当然,“run it hot”也可以理解为:美国市场叙事,正在和美国以外的市场尤其是中国从“ABC”(Anything but China,“绝不碰中国”)转变为“Everything about China”(”中国啥都香“)——这俩叙事正在争夺资金。
把主题和梗词铺开了解后,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主题“和梗词能压过嘈杂,形成共识?
因为它就像一面“旗”。在叙事传播里,旗帜就是一串足够简短却抓住人心的符号,能让复杂观点在瞬间对齐。这就是博弈论中的“牧师”(missionary)。
“牧师”指那些能塑造“共同知识”的放大器——央行官员、总统、首席、头部媒体、KOL。牧师不一定更聪明,但他们有话语权,能把某个观点从“我知道”变成“我知道大家都知道”。当牧师高声宣讲,一个叙事就抢到了舞台和麦克风。
主题和梗词 ,就像导游手里挥的小旗,旗在哪儿,团就跟到哪儿。它是那个能被迅速转述、反复贴上的符号。梗词能把复杂度压缩到“可转发”的颗粒度,高效传播,在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的时代快速达成“共识”——先干了再说,以后再补作业。
这种行为或可以简单理解为”造新词“、”造新概念“ ( 我在这里讨论过 )。人类爱造词这件事,没准是和AI相比最重要的一个本事。
如辛顿所说,节能型设计。人类这种把天量信息压缩成一个词的能力确实厉害。 语言并不天然与世界一一对应,而是人类在社会互动中把意义“对齐”的过程。 市场叙事里的口号,正是把庞杂的宏观信息压缩成“可共识”的最小单元。
当然,如特德姜所说,AI在本质上也是在做“有损压缩”。如果AI也拥有了上述“对齐”的能力,就不再只是一个“大号人类”了?
未来AI会长成什么样子不知道,但至少现在可以帮个忙,帮我们找到下一个能把人群瞬间对齐的旗帜——旗上会写什么呢?
来源:财富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