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延迟茄果蔬菜四种重点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4:01 3

摘要:秋延迟栽培作为茄果蔬菜(番茄、茄子、辣椒等)重要的反季节生产模式,可有效延长供应周期、提升种植效益。但该栽培模式下,生育期后期常面临气温骤降、湿度升高、光照减弱等环境条件,为疫病、软腐病、绵疫病、脐腐病等病害的发生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四种病害一旦暴发,轻则导

秋延迟栽培作为茄果蔬菜(番茄、茄子、辣椒等)重要的反季节生产模式,可有效延长供应周期、提升种植效益。但该栽培模式下,生育期后期常面临气温骤降、湿度升高、光照减弱等环境条件,为疫病、软腐病、绵疫病、脐腐病等病害的发生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四种病害一旦暴发,轻则导致产量受损、品质下降,重则造成连片死株、绝收,严重威胁秋延迟茄果蔬菜生产安全。基于此,本文系统阐述四种病害的发生特征、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为种植户提供科学指导。

一、疫病:高湿高感型病害,需严防“点片扩散”

疫病是秋延迟茄果蔬菜(尤其番茄、辣椒)的毁灭性病害,由疫霉菌属真菌引起,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部位广、致病力强的特点,在连作地块、高湿环境下发病尤为严重。

(一)发生特征

疫病可危害植株根、茎、叶、果等多个部位,不同部位症状存在差异:叶片染病初期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迅速扩展为不规则形大病斑,湿度大时病斑边缘产生白色霉层,干燥后病斑焦枯易碎;茎秆染病多从基部或分枝处开始,呈现暗褐色缢缩状病斑,严重时茎秆腐烂、支撑力丧失,导致植株倒伏;果实染病多在近果柄处形成暗绿色圆形病斑,逐渐蔓延至整个果实,果肉软化腐烂,表面覆盖白色霉层,后期果实脱落或干缩成僵果。

(二)流行规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通过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及气流传播。秋延迟栽培中,9-10月若遭遇连续阴雨、棚内湿度超过85%、昼夜温差大于10℃,病菌繁殖速度会显著加快;连作年限超过3年、种植密度过高、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概率较健康地块提升3-5倍;此外,偏施氮肥导致植株徒长、抗性下降,也会为疫病发生提供“便利”。

(三)防控技术

1. 农业防控:选用抗疫病品种,如番茄“金棚1号”、辣椒“湘研15号”等;与非茄果类作物(如黄瓜、豆类)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积累;采用高畦覆膜栽培,避免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合理密植,番茄每亩定植2000-2200株、辣椒2500-3000株,确保棚内通风透光;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强植株抗逆性。

2. 物理与生物防控: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避免病菌扩散;采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CFU/克)500倍液、春雷霉素800倍液灌根或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2-3次,利用有益微生物抑制病菌繁殖。

3. 化学防控:发病前可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600倍液、丙二醇醚菌酯800倍液,每隔10天1次,预防病害发生;发病初期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烯酰吗啉1000倍液、霜霉威盐酸盐800倍液、氟啶胺1500倍液,交替喷雾,重点喷洒叶片背面、茎秆基部及果实,每5-7天1次,连续防治3-4次,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二、软腐病:细菌性病害,需阻断“伤口入侵”

软腐病由欧氏杆菌属细菌引起,是秋延迟茄子、番茄的常见病害,主要通过伤口侵染,导致植株组织软化腐烂,散发恶臭,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一)发生特征

软腐病多危害茄果类蔬菜的茎秆和果实:茎秆染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暗绿色,随后迅速软化腐烂,表皮破裂,内部组织呈黏液状,伴有恶臭味,植株上部因养分和水分供应中断而萎蔫枯死;果实染病多从伤口(如虫蛀孔、机械损伤)开始,初期病斑为淡褐色水渍状,很快扩展至整个果实,果肉腐烂,果皮变薄,用手触摸易破裂,流出褐色黏液,后期果实瘫倒在植株上或脱落。

(二)流行规律

病菌在土壤、病残体或害虫体内越冬,次年通过雨水、灌溉水、害虫(如蚜虫、粉虱、棉铃虫)及农事操作传播,从植株伤口(机械损伤、虫伤、农事操作伤口)侵入。秋延迟栽培中,10-11月棚内湿度高、温度在25-30℃时,病菌繁殖速度最快;田间管理粗放、虫害发生严重、农事操作(如整枝打杈、采摘)时造成大量伤口的地块,发病概率显著升高;此外,连作地块、低洼积水地块,也会为病菌滋生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三)防控技术

1. 农业防控:选用抗软腐病品种,如茄子“紫长茄1号”、番茄“中杂105号”;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实行2-3年轮作,降低土壤中病菌数量;采用高畦栽培,避免田间积水,雨后及时排水;农事操作时动作轻柔,减少植株伤口,整枝打杈后及时喷施杀菌剂,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合理施肥,增施钙肥和有机肥,增强植株细胞壁厚度,提高抗侵染能力。

2. 虫害防控:软腐病病菌常通过害虫传播,因此需重点防治蚜虫、粉虱、棉铃虫等害虫。蚜虫和粉虱可选用吡虫啉1500倍液、噻虫嗪2000倍液喷雾防治;棉铃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1500倍液、甲维盐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切断病菌传播途径。

3. 化学防控:发病初期及时喷施细菌性杀菌剂,如氢氧化铜800倍液、噻唑锌1000倍液、春雷·王铜600倍液,重点喷洒茎秆基部、果实及叶片伤口处,每5-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若茎秆发病,可将药剂稀释后用注射器注入病部,或涂抹病斑,提高防治效果。

三、绵疫病:“烂果杀手”,需聚焦“果实保护”

绵疫病又称“烂果病”,由疫霉菌属真菌引起,是秋延迟茄子、番茄、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叶片和茎秆,在高湿环境下易暴发,可导致果实大量腐烂,严重时烂果率可达50%以上。

(一)发生特征

绵疫病以危害果实为主,不同作物果实症状略有差异:茄子染病多从果实下部或接触地面的果实开始,初期出现水渍状圆形斑点,迅速扩展至整个果实,果肉软化腐烂,表面产生白色絮状霉层(绵毛状),后期果实脱落或在枝上干缩成僵果;番茄染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层,果肉腐烂,易脱落;辣椒染病多从果蒂处开始,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很快蔓延至果实,果肉腐烂,表面覆盖白色霉层,果实易脱落。

(二)流行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通过雨水、灌溉水、气流及农事操作传播,从果实表皮或伤口侵入。秋延迟栽培中,9-11月若棚内湿度超过90%、温度在22-28℃,且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病菌易大量繁殖;种植密度过高、植株徒长、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果实接触地面或叶片相互摩擦造成伤口,会增加发病风险;此外,偏施氮肥、果实成熟度高的地块,发病更为严重。

(三)防控技术

1. 农业防控:选用抗绵疫病品种,如茄子“黑帅”、番茄“佳粉15号”;与非茄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积累;采用高畦覆膜栽培,避免果实接触土壤,降低侵染概率;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去除下部老叶、病叶,改善棚内通风透光条件;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和钙肥,控制氮肥用量,延缓果实成熟衰老,提高果实抗病性。

2. 物理防控:播种前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避免病菌扩散;采用吊蔓栽培或支架栽培,将果实吊起,避免果实接触地面,减少侵染机会。

3. 化学防控:发病前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锌600倍液、百菌清800倍液,每隔10天1次,预防病害发生;发病初期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霜脲·锰锌800倍液、恶唑菌酮·霜脲氰1000倍液、氟噻唑吡乙酮2000倍液,交替喷雾,重点喷洒果实和叶片背面,每5-7天1次,连续防治3-4次,确保药剂均匀覆盖。

四、脐腐病:生理性病害,需破解“缺钙难题”

脐腐病是秋延迟番茄、辣椒的常见生理性病害,主要由植株缺钙或钙吸收、运输受阻引起,并非由病菌侵染导致,但其发生会导致果实脐部腐烂,丧失商品价值,在土壤缺钙、干旱缺水、施肥不当的地块发病严重。

(一)发生特征

脐腐病主要危害果实,多在果实膨大期发生:发病初期,果实脐部(花萼脱落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直径可达1-3厘米,颜色由暗绿色变为褐色、黑色,病部组织凹陷、变硬,表面皱缩,后期病斑处易被腐生菌侵染,产生黑色霉层或腐烂,果肉质地坚硬,失去食用价值。

(二)发生原因

脐腐病的发生与钙元素密切相关,主要原因包括:土壤缺钙,如沙质土壤、酸性土壤中钙含量较低,无法满足植株生长需求;土壤干旱缺水,水分供应不足导致钙元素无法通过根系正常吸收和运输,植株体内钙分布不均,果实脐部钙含量过低;施肥不当,偏施氮肥、钾肥,导致土壤中离子拮抗,抑制钙元素吸收;空气湿度低、光照不足,植株蒸腾作用减弱,钙元素运输效率下降,果实脐部钙积累不足。

(三)防控技术

1. 土壤改良与施肥调控:种植前检测土壤pH值,若土壤酸性较强(pH

2. 水分管理:秋延迟栽培中,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缺水或大水漫灌。定植后至果实膨大前,每亩每次浇水20-30立方米,每隔7-10天1次;果实膨大期需水量增加,每亩每次浇水30-40立方米,每隔5-7天1次,采用滴灌或喷灌方式,避免田间积水,确保水分供应稳定,促进钙元素吸收和运输。

3. 叶面补钙:在果实膨大初期,叶面喷施氯化钙500倍液、硝酸钙600倍液或螯合钙8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直接为果实补充钙元素,缓解脐腐病发生;喷施时重点喷洒果实脐部和叶片背面,提高钙元素吸收效率。

五、综合防控策略与注意事项

秋延迟茄果蔬菜四种病害的防控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将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与化学防控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同时注意以下事项:

1. 强化监测预警:定期巡查田间,重点观察植株叶片、茎秆、果实是否出现病斑,记录发病部位、症状及发病程度,一旦发现零星病株,立即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2. 科学使用药剂: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方法和安全间隔期使用药剂,避免盲目加大剂量或缩短安全间隔期;不同类型药剂交替使用,如保护性杀菌剂与治疗性杀菌剂交替、化学杀菌剂与生物杀菌剂交替,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

3. 注重棚内环境调控:根据天气变化和植株生长需求,合理调节棚内温湿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控制在15-18℃,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通过通风换气、覆盖地膜、安装除湿设备等方式,降低棚内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4. 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越冬场所;深耕土壤,打破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性,降低土壤中病菌数量,为下一季栽培奠定良好基础。

秋延迟茄果蔬菜生产中,疫病、软腐病、绵疫病、脐腐病的发生受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品种抗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种植户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将病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确保秋延迟茄果蔬菜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需要我根据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调整上述防控技术中的具体参数(如施肥量、用药间隔期)吗?这样能让防控方案更贴合当地实际种植情况。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