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南炽热的阳光下,一片片玉米田随风轻轻摇曳,这里是无数农业科研者的“育种天堂”。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李浩川教授,正是这片热土上执着耕耘的“追光者”。从青涩学子到玉米育种专家,他用21年时光,把人生最璀璨的年华都倾注在这片热土,让南繁精神在金黄玉米穗间生根
在海南炽热的阳光下,一片片玉米田随风轻轻摇曳,这里是无数农业科研者的“育种天堂”。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李浩川教授,正是这片热土上执着耕耘的“追光者”。从青涩学子到玉米育种专家,他用21年时光,把人生最璀璨的年华都倾注在这片热土,让南繁精神在金黄玉米穗间生根发芽。
玉米情缘:从懵懂到挚爱
1999年,李浩川踏入河南科技大学就读农学专业,随后又踏入河南农业大学深造,从此,他的命运与玉米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学习时,他跟着老师到田间进行玉米授粉,亲眼见证了杂交玉米展现出的惊人杂种优势,那一刻,他的内心被深深震撼:“当时就有一个感觉,为什么玉米一杂交,棒子那么大?”这份对生命力量的惊叹,如同一颗好奇的种子,悄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实习期间,他在导师刘宗华教授的带领下全程参与了玉米育种的每一个环节:从播种时,指尖触碰土壤的那份细腻与期待;到授粉时,花粉如金雾般轻轻洒落的壮观景象;再到收获时,剥开苞叶那一刹那的惊喜与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很辛苦,但也感受到了无尽的乐趣,尤其是当看到那些表现优异的组合时,心里就特别激动。”
烈日下的汗水与泥土中的脚印,让李浩川真切触摸到农业科研的脉搏。在硕博阶段,他始终与玉米相伴,博士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河南农业大学,又先后到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和墨西哥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进行玉米遗传育种的学习,这份深情厚谊一直延续至今,继续着这场深深的 “玉米之恋”。从硕士到博士,从河南到海南,从讲师到教授,玉米成了他青春最炽热的注脚。
南繁岁月:“候鸟”的坚守与奉献
在海南这片“天然温室”,作物育种周期被压缩,但科研人的时间却被拉长。2004年,刚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李浩川踏上了南繁玉米育种之旅,接过了河南农业大学吴绍骙教授开创的南繁理论接力棒,二十载春秋,他如候鸟般穿梭于中原与琼岛之间。
初入行,李浩川面临实践不足、认识不深的困境。走进田地,望着那片相似的玉米,都叫不上名字,“当时我就自己暗暗下劲,一定要到地里,认真详细的记录每个玉米材料的特征特性,并把这些不仅记在本子上还有刻在头脑里。”瘦削的李浩川,眼镜后闪烁着坚定。
培育一个玉米自交系,常规需要7-8代,南繁亦需3-4年耕耘。之后再进行杂交、鉴定,过程漫长,新品种问世之路长得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些困难并未让李浩川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决心:“我一定要想办法缩短育种周期,创新育种方法。”2007年,在博士生导师陈绍江教授的指引下,李浩川接触到了单倍体技术,这一育种界的“高铁技术”大大加速了育种周期,一年两代即可培育新自交系。“现在我的试验田中80-90%的自交系都是通过单倍体技术选育出来的。”
但这份“加速”背后,是育种人难以言说的艰辛: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一场台风可能让全年心血付诸东流,“不能陪家人是遗憾,但看到新组合长势喜人时,幸福感能冲淡一切,虽然玉米育种有汗水,皮肤也晒得黝黑,但是我们也很上瘾。”
双穗人生:从育种到育人的传承
作为河南农业大学的一名教授,李浩川将玉米地变成最生动的课堂。清晨的露水还挂在叶尖,他已带着研究生在南繁基地的田垄间穿行。二十年前老育种家传授的技艺,此刻正通过他布满茧子的手掌,传递给新一代“玉米人”。
“其实,玉米育种与课堂育人是相通的,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李浩川望着地里忙碌的学生们,镜片上跳跃着阳光洒下的斑驳光影,“从一粒种子破土,到幼苗茁壮成长,到拔节开花,再到最终收获,这个过程既在培育新品种,也在培育人。”
谈及人才培养,这位常与泥土为伴的学者眼中闪烁着柔情与期待:“我们看到优良的组合,心里高兴,当我们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们心里更高兴。”学生时代的他与导师在玉米地里弯腰、记录、授粉,如今他带的学生也在这片土地上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这种传承,让南繁精神有了具象的模样,李浩川本人也先后荣获河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南繁精神,希望我们河南农大玉米人一代一代能够继续发扬和传承。”李浩川深情寄语青年一代,他的声音混在微风中,飘向远方,“愿新一代‘玉米人’,能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为农民的致富之路贡献智慧,为农业的增收增添力量。”
大地情书:永不停歇的追光之旅
李浩川团队系统揭示了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的细胞学机制,提出基于油分双阈值提高玉米单倍体自动化分选效率和选育出优良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等研究成果。显微镜下的染色体分裂图谱,与授粉的劳作以及田间仔细观察每个玉米材料的场景,在他的科研生涯中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凭借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李浩川团队将单倍体技术巧妙地应用于品种改良的实践中。今年3月20日,在海南三亚南繁硅谷论坛上,团队倾力研发的“九圣禾6116”以它那沉甸甸的果穗,荣登黄淮海区高产品种的榜单。金黄的玉米在测产田里谦逊地低垂着头,仿佛是对他二十年前初心的深情回应:“育种的终极目标,是为农民致富,为农业增收。”这一品种的成功,不仅凝聚着团队在海南基地无数个较劲的日夜,更印证了那句深植于他血脉的信念——种业创新是粮食安全的关键。
站在新的起点,李浩川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下一步要围绕产业,破解玉米育种中的卡脖子难题。”他摩挲着试验田中一株株紧凑挺拔的玉米,语气坚定如扎根红壤的根系,“我们要培育适合机械化收割、抗逆性强的新种质。”南繁基地的晚风轻轻掠过田垄,吹动了他手中那本泛黄的田间记录本,纸页间夹着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个育种人对“中国碗装中国粮”的承诺——用每一粒种子的进化,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来源:农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