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秀洲区新塍镇,总有一位身影格外忙碌——她背着装满蚕茧、蚕丝的工具包,穿梭于学校教室、景区长廊、社区活动室,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述“老底子”的养蚕故事。她是天福蚕桑生产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周利萍,也是秀洲区政协委员。五年间,她把田间地头的蚕桑习俗“种”进年轻人的掌
文 | 看秀洲
在秀洲区新塍镇,总有一位身影格外忙碌——她背着装满蚕茧、蚕丝的工具包,穿梭于学校教室、景区长廊、社区活动室,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述“老底子”的养蚕故事。她是天福蚕桑生产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周利萍,也是秀洲区政协委员。五年间,她把田间地头的蚕桑习俗“种”进年轻人的掌心、屏幕里,更“长”成了活色生香的文化风景。
“刻在骨子里”的缘分:
从割草娃到非遗守艺人
“你看这田埂上的草,我六岁时每天要割10斤,换妈妈的工分。”站在新塍康和桥村的老房子前,周利萍随手薅了把野草,眼里泛着光。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对蚕桑的记忆是带着温度的:清晨跟着奶奶摘桑叶,午后蹲在蚕匾边看蚕宝宝 “沙沙” 啃食,到了蚕结茧的时节,总爱搬个小竹凳凑在,妈妈身边学 “采茧子”——“蚕宝宝吐丝结茧要三天三夜,茧子白得像小灯笼,摘的时候手指要轻轻托着,稍用力就会压出凹痕。妈妈总说‘茧子是蚕宝宝的家,采的时候要轻手轻脚,就像疼自家娃娃’。” 这些刻进童年的细节,成了她与非遗最原始的联结。
后来,家族工厂做起蚕丝被、蚕丝毯生意,周利萍的生活与丝绸更紧密了。她突然想到:“我们卖了半辈子蚕丝被,却快忘了养蚕时的禁忌——比如蚕房不能见生人,比如采桑要选吉日。这些老规矩,再没人记,就真的没了。”
2019年,“天福蚕桑生产习俗”正式成为区级非遗项目,随后周利萍也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从此,这位“半路出家”的守艺人,开始了一场“把习俗变成活态文化”的探索之路。
活化实践:
手作课里的“老故事新讲”
“非遗要活,得让人‘摸得着’。”周利萍的答案很直接——开发手作活动。
她带着十余人的团队拆解蚕桑生产的每个环节:“从剪枝、养蚕、抽丝到做丝绵兜,每个步骤都藏着故事。”比如“抽丝”环节,她设计了“蚕丝扇制作”体验课:“以前抽丝是为了织绸,现在我们煮茧抽丝做扇子,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让参与者亲手体验‘一根丝如何变艺术品’。”
这样的手作课,她已开发出蚕丝扇、蚕茧花、蚕丝小盖被等多个主题,且“分龄设计”:给小学生上“蚕宝宝的一生”拓展课,结合科学课讲蚕的生长周期;给企业员工做“解压手作”,强调“慢下来的治愈感”;给老年人办“怀旧课堂”,用老物件唤醒他们的养蚕记忆。
“今年妇女节以来,我跑了杭州、上海、嘉兴多地的学校、社区、景区,最多一场给300多位小学生上课!”周利萍翻着活动照片,眼里闪着光,“有个孩子追着我问,‘周老师,我能当小传承人吗?’”她翻着手机里的活动照片,“还有位年轻人在小红书留言,说‘看了你的课,终于懂了妈妈的蚕丝被为什么要藏在箱底’——这就是活起来的证明。”
网络传播:
让非遗“破圈”触达年轻人
“现在的年轻人,刷着抖音学非遗,看着小红书找体验。”周利萍深谙“网感”的重要性。她的小红书账号里,既有手作课的现场视频,也有“老蚕农讲禁忌”的口述故事,还有蚕丝扇从抽丝到成型的“慢镜头”。
“疫情时我学剪视频,用两个手机对着拍,跟着抖音教程学剪辑。”她笑着说,“《一只蚕茧》能拿秀洲区抖音大赛特等奖,就是因为讲了‘一颗蚕茧如何变成被子’的全过程——年轻人爱看‘从0到1’的故事。”
如今,她的账号成了“非遗活态传播窗口”:有外地粉丝留言咨询“如何参加手作课”,有企业定制团建活动,还有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找上门。“我要把蚕桑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是网络传播带来的‘破圈’机会。”
履职赋能:
政协委员的“双岗建功”
作为政协委员,周利萍始终把“替文化发声”与“替百姓发声”结合在一起。“政协是平台,传承是责任,两者都是‘被需要’的幸福。”
她提交的《关于秀洲区非遗产业吸引嘉兴籍海归相关人才的建议》提案,推动了非遗工坊与青年创业者的对接;为撰写“非遗进校园”社情民意,她在磻溪小学上了一整年公益课,与科学老师合作的《蚕宝宝的一生》劳动课,拿下嘉兴市精品课程奖;今年,她又提交《青年夜校与非遗传承人双向赋能》的社情民意,建议由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夜校讲师。
“去年帮同济大学学生用外语讲灶头画故事,就是履职调研的‘意外之喜’。”她回忆,“学生需要传统文化素材,我找到嘉兴灶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施顺观老师,一起改脚本、拍视频。最后学生拿了省赛一等奖,施爷爷的灶头画也火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政协搭台、传承唱戏’的结果。”
未来愿景:
从“课堂”到“夜校”的传承延伸
谈到未来,周利萍的目光落在“非遗夜校”上。“我想办一个‘分龄夜校’:学生班结合‘蚕宝宝的一生’课程,做拓展手作;老年班用蚕桑习俗唤醒记忆,发挥‘银发传承’作用;年轻人班则随缘——他们喜欢什么,我们就调整什么。”
她计划把夜校设在嘉兴火车站“穿越1921”文旅项目里,邀请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到青年夜校授课:“这里有红色底蕴,也有年轻人的流量。夜校不仅是上课,还能结合非遗市集、传承人工作坊,让‘学’和‘玩’融合。”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是周利萍的人生信条。从田间到课堂,从手作到网络,她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非遗不是“老物件”,而是“活的文化”——当年轻人愿意摸一摸蚕丝扇、听一听老蚕农的故事,当更多人因为“被需要”而加入传承,那些藏在蚕房里的习俗,便永远不会消失。
记者:沈家雯
编辑:沈家雯
审核:张瑞洁
来源:正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