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坑老何时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09:04 1

摘要:网红“秀才”退网了,数字人“建国”又出现了。在社交平台上,这类批量化生产的数字分身,通过精准的情绪价值输出与商品营销话术,侵蚀着老年群体的权益。在某平台搜索“建国”,显示有18个营销账号,其中10个账号开通了橱窗,带货数量可观。

网红“秀才”退网了,数字人“建国”又出现了。在社交平台上,这类批量化生产的数字分身,通过精准的情绪价值输出与商品营销话术,侵蚀着老年群体的权益。在某平台搜索“建国”,显示有18个营销账号,其中10个账号开通了橱窗,带货数量可观。

当前,随着老年人“触网”程度加深,各类新式“坑老”骗局层出不穷,如何系紧治理缰绳,已成为当下的必答题。

数字人“建国”视频内容截图

图源|澎湃新闻

打开一些社交平台,我们不难发现一批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人视频内容。虽然制作粗糙,甚至存在口型对不上等诸多瑕疵,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却在中老年群体中拥有不少拥趸。

这些批量起号的数字人往往有着统一的形象模板,或年轻帅气,或和蔼可亲,他们常常以“亲爱的姐姐”开头,叮嘱姐姐们保重身体,说一些看似贴心的话语。其视频内容涵盖情感交流、国学文化、中医养生等多个领域,总有一项能切中老人的痛点,从而引起关注。

他们在躲避监管红线上很“谨慎”。“建国”数字人账号持有人就直言不讳地说,“做的内容在打擦边,主要针对老年人”,明确表示“不能收大额红包”。还有部分内容在不显眼的位置,用小字标注了“通过AI数字人打造”的字样。

技术监测显示,某平台18个“建国”账号日均生产视频达500余条,其推荐算法对60岁以上用户触达率高达73%。

综合观察,这套“数字人+情绪价值”的操作,其实是专攻中老年用户群体的一种视频带货新套路。他们会温情脉脉地引导“姐姐们”购买下方橱窗里的面霜、艾草贴等商品,更有甚者,还会在私信聊天后,将受众引流到微信端,继续用话术诱导粉丝购买高额商品,将原本成本仅30元的商品299元卖出,利润空间令人咋舌。“建国”这个AI形象的一位持有者自称从年前到现在已赚了5万元。

图源|上观新闻

看似温情脉脉的“好姐姐”称谓背后,实则是经过大数据训练的“情感诱捕”机制。老年人为何会被技术驯化为消费符号,并在算法编织的拟态环境中丧失判断力?

制作与发布规则有待完善。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低的制作成本,使部分不法分子瞄准了数字人直播这一赛道,试图“掘金”。在某电商平台上,仅用9.9元便可买到一款AI换脸软件,通过软件可随意录制视频。而在一些大模型中,上传照片生成一个“数字人”只在分秒之间,不仅没有审核,甚至免费。

由于无需真人出镜,一个身份证可注册多个虚拟主播,被平台查封后只需更换模型就能“重生”。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显著标识AI内容,但在实践层面,平台审核存在“规制俘获”现象。技术分析表明,违规账号采用“情感陪伴—建立信任—场景植入”的三段式话术结构,其营销转化路径暗合心理学中的“情感依赖—从众效应”模型。这种精心设计的说服策略,使得现有监管手段在行为定性、证据固定等方面面临“规制滞后”困境。

数字人身份的法律界定欠缺明晰。现行著作权法对AI创作内容的定性相对模糊、民法典对“深度伪造”侵权的规制尚未形成完善的闭环、《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主要停留在原则性框架层面……面对深度伪造技术的快速迭代,法律法规在技术认定、侵权主体追溯、跨国追责等环节仍需持续升级完善。

比如有些老人购买数字人推荐的产品后需要维权时,往往会遭遇重重阻碍——涉事账号的注册信息是虚拟身份证,带货链接跳转到境外服务器,所谓“厂家授权书”系PS生成。由于开发者、平台、用户的全链条责任体系尚未建立,中小平台因成本压力对伪造内容“选择性失明”。受害者时常面临侵权主体隐蔽、跨国追责困难等维权困境。

平台“逐底竞争”加剧治理难度。某平台2023年财报显示,银发经济板块贡献了18%的营收增长,其中数字人带货频道的广告分成同比增长240%。这种利益驱动机制导致“道德市场失灵”,部分平台对“亲情杀猪盘”采取“规制宽容”策略,甚至通过流量倾斜助推违规内容传播,致使老年群体的数字权益被异化为流量变现的工具。

总之,此类新型欺诈之所以能够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对数字人概念及其管理尚存诸多不明确之处,同时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老年人在情感需求和对新事物理解上的不足。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往往难以迅速甄别信息的真伪,加之对情感陪伴的强烈渴望,这使得他们更易陷入这些精心策划的“温柔陷阱”。

图源|图虫

一边是“AI数字人”技术操作的低门槛与低成本,一边是相关方权责模糊让“真人”受害者陷入维权困境。数字人侵权事件频发,暴露出治理方式的滞后性,这需要多方协同共筑老年人网络安全防线。

完善人工智能监管制度。当下,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同时也滋生诸多风险与挑战。这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可控。今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具体执行细则。同时,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让老年人在遭受诈骗后能够及时维权。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提高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和网络素养。

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技术投入和人员培训,完善审核机制和监管体系。对于发现的数字人坑老账号,要及时封号处理,并将相关线索移交司法机关。同时,平台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中老年用户精准推送安全提示信息,帮助他们识别风险。

加强企业自律。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不制作、不传播任何有害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数字人内容。同时,企业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更多有益于老年人的数字人应用产品,如智能陪伴机器人、健康咨询助手等,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真正的便利和帮助。

创造和谐家庭氛围。不少老年人被骗,根源在于情感需求的缺失。这就需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社交。子女更要多和父母交流,常回家看看,帮助他们了解网络知识和防诈骗技巧。温情相伴,才是老年人最好的反诈良方。

数字人本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然而当它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成为坑害老年人的工具时,就背离了科技发展的初衷。希望每一项科技成果都能真正造福于社会,让老年人在享受数字时代红利的同时,免受诈骗之苦,安享幸福晚年。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