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月薪族,根本不需要“智能驾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08:50 1

摘要:毫无疑问,在过去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像是按下了“快进键”。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23年开始,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5%,简单来讲,就是每卖出3辆新车就有1辆是绿牌。其中特斯拉的FSD、小鹏的XNGP、华为的ADS 2.0等智驾系统轮番登上热搜!

毫无疑问,在过去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像是按下了“快进键”。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23年开始,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5%,简单来讲,就是每卖出3辆新车就有1辆是绿牌。其中特斯拉的FSD、小鹏的XNGP、华为的ADS 2.0等智驾系统轮番登上热搜!

但当我们把镜头转向那些每天挤地铁通勤、周末接送孩子补课、精打细算油费涨跌的工薪族,你会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那就是智驾的热闹,似乎真的和他们无关。所以就像一位月薪8000的上班族在论坛吐槽:“我连车位都买不起,你和我聊激光雷达?”

所以就引入了我们今天的话题“月薪族,或许根本不需要“智能驾驶”!”。

首先,价格方面:一套智驾,或许真抵得上你一年工资。车企总爱强调“科技平权”,但现实却很骨感。以某新势力品牌为例,基础版车型售价18万,而搭载完整智驾系统的顶配版直接飙到28万。这10万差价,相当于一个二线城市工薪族大半年的存款。更讽刺的是,部分品牌的智驾功能还需要按月付费订阅——“你以为买断的是技术,其实只是入场券。”

其次,在安全性上,工薪阶层可能更相信自己,大部分会觉得自己的双手各个靠谱,而非机器。所以很多智驾出问题的小伙伴,可以工资要远高于这部分工薪族。而且中国的道路或许并不完全适合智驾系统!比如厂商会介绍智驾系统总能优雅地避开突然窜出的行人、鬼探头的电动车。但现实路况呢?北京五环的“加塞狂魔”、广州城中村的“逆行大军”、县道上随时爆胎的三轮车……这些“中国特色路况”让再先进的算法都瞬间破防。而且根据此前某第三方测评显示,主流智驾系统在复杂城区的接管频率高达每10公里1.2次,所以“到底是它辅助我,还是我伺候它?”

最后,需求错位:每天通勤5公里,还要什么“史诗级算力”?对大多数工薪族来说,用车场景极其固定:家→公司→菜市场→学校,单程不超过10公里(不代表全部,仅供参考)。一位成都网约车司机说得实在:“我每天握方向盘8小时,最需要的功能是座椅通风,不是自动变道。”更残酷的是,许多人买新能源车只为了一块廉价绿牌和每公里5分钱的电费。当生存需求还未满足时,谈“体验升级”更像一种何不食肉糜。

所以在行业疯狂内卷的今天,智驾越来越像车企的“面子工程”。此前就有一位供应链人士透露真相:“现在智驾的硬件成本占整车15%,但用户使用率不到5%。车企赌的不是现在,是政策强制标配的那一天。”

所以工薪阶层要的不是科幻,而是“人间清醒”。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智驾的价值。对长途货运司机、高端商务用户而言,智驾确实是革命性突破。但工薪阶层的购车逻辑始终朴素:“能遮风挡雨,省心省钱,就是好车。”

来源:汽车新快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