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 | 自主创新铸就通信强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09:04 1

摘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

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线。访谈邀请两院院士及中央企业杰出科技人才,围绕行业科技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彰显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中央企业发挥“三个作用”、争当“三个排头兵”贡献智慧力量。

系列融媒体访谈将在科技日报、新华网、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知领”、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的航天”“军工记忆”“中国航天文化”、科普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新媒体、知乎等平台播发。今天为您分享第十四期《自主创新铸就通信强国》

从技术追赶到全球引领,中国通信事业的每一次跨越,都印证着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邬贺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受邀参加“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讲述面向6G与智能时代,这场始于“大哥大”的逆袭故事,以及正在书写的崭新篇章。

从“大哥大”到5G:中国通信技术的逆袭之路

“我前边这个小桌子上有不同年代的移动通信手机,见证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历程。”邬贺铨以桌上陈列的“大哥大”等通信设备为引,回顾了中国移动通信从1G空白到5G引领的历程:“大哥大”是1G时代的产物,当时的网络设备、基站和终端都是国外的产品;2G时代,中国联通开始了CDMA网络建设,中国移动开始了GSM网络建设,但是产品终端也都依赖于国外;3G时代,中国提出全球首个TDD技术体制(TD-SCDMA),打破FDD垄断,自主产业链从零起步;4G时代,我们继续保持TDD的技术优势,同时也跟FDD技术联合组网,技术跻身国际前列;5G时代,带宽更宽了,TDD的优势更突出,中国基于TDD的技术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1G时代,火热的“大哥大”

“面向6G研究,我们将在TDD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挥自身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引领作用。”邬贺铨说。

“回顾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自主创新历程的一个缩影。”邬贺铨说,每一代通信技术的突破都为国家创新链与产业链注入新动能。

中国移动的“三重角色”:市场牵引者、创新主力军与标准制定者

在王晓云看来,中国移动在我国通信技术攻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是市场的牵引者、创新的主力军和国际标准的主导者。

王晓云说,3G的时候,中国移动是全球唯一探索TDD的运营商,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拉动了技术从边缘走向主流,也带动了我国构建端到端的产业链,形成了群体式的突破。此外,面向组网的一些重大挑战,中国移动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技术,这些原创技术在我们移动通信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移动建成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全球最大5G精品网络

王晓云详细介绍,中国移动攻克TDD干扰控制、TDD/FDD融合帧结构等世界难题,助力我国主导的TDD在4G阶段成为全球主流;主导提出服务化架构SBA(5G唯一基础架构),为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行业应用当前覆盖97个国民经济大类的80个,在工业质检、矿山、港口等业务场景上得到了规模化的应用赋能,助力我国5G全球引领。

技术跃迁:5G-A筑基,6G开启“通感智算”新纪元

面向5G商用五周年与6G布局,两位专家为我们描绘了技术演进蓝图。2024年作为5G商用五周年及5G-A应用元年,标志着中国通信技术进入关键演进期。

2024年4月24日,中国移动在珠穆朗玛峰开通首个5G-A基站,将为珠峰景区的旅游、登山、科考、环保等活动提供更强大的网络支持

邬贺铨院士指出,当前5G在车联网、低空通信等场景已初步应用,但带宽、时延等性能仍需突破。5G-A(5G-Advanced)应运而生,其目标是在峰值速率、连接密度、定位精度等核心指标上实现进一步提升,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工业智能工厂等高需求场景,并为6G技术提前探路。

由中国移动和成都天投集团共同打造的无人机咖啡配送服务在成都科创生态岛首次落地试飞

王晓云补充,5G-A聚焦两大方向:一是解决5G终端轻量化、上行带宽不足等痛点;二是将6G核心技术(如通感一体)在5G阶段预研,推动“6G技术5G化”。

中国移动打造的6G通感算智融合研发试验装置-可见光通信网络

面向6G创新和应用,王晓云提出三大攻坚方向:交叉技术融合,攻克通感一体(通信与感知融合)、通智一体(通信与AI融合)、天地一体(卫星与地面网络融合)等技术难题;系统性创新,以全局思维设计6G架构,平衡性能、功能与效能,避免单点技术叠加导致的复杂性激增;商业闭环探索,从需求端出发,挖掘新质生产力场景,构建全球统一标准。

邬贺铨表示,6G将推动全息通信、数字孪生城市、智能机器人等应用落地,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跨越,并通过逻辑专网模式赋能企业高效集约用网。

中国移动发射全球首颗可验证5G天地一体和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

王晓云透露,为加速通感智算融合技术突破,中国移动做了系列布局。比如成立九天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全栈自主大模型;研究院增设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推动卫星复用地面协议进而做强生态;成立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推进智能融合应用。

AI×通信:重塑网络效能与终端革命

“我认为现在需要用人工智能来重新思考和定义通信设备和通信服务。”邬贺铨系统阐释AI与通信的融合路径:在智能运维运行方面,利用AI可动态优化基站布局、实现“潮汐式”节能调度,并通过干扰分析可提升无线空口效率;在网络重构方面,AI识别业务需求特征,为车联网、低空通信等场景提供低时延、高可靠服务;在终端革命方面,大模型轻量化嵌入手机、AR设备,推动“智能手机”向“AI终端”升级,催生文生视频、跨语言实时翻译等新应用,刺激换机潮与信息消费;在安全赋能方面,AI识别电信诈骗、保障数据可信流动,筑牢数字社会防线。

市民在中国移动5G-A营业厅沉浸式体验VR眼镜

“6G是新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而且智能内生也是6G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所以,我们是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王晓云强调,6G将深度集成算力资源,基站变身“边缘智算中心”,为智能体(如数字人秘书、工业机器人)提供低时延AI服务,并探索“智能体即服务”模式,赋能数字经济新业态。同时,中国移动也正积极探索AI赋能网络,使网络效率、性能更高。

“某种意义上,6G进一步促进了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王晓云说。

创新生态:人才筑基、央企领航与科学家精神传承

邬贺铨表示,科技人才培养应建立“导师制+实践+容错”三维体系。他以DeepSeek团队为例,指出青年科技工作者需通过“知识迁移”加速成长:老一代科学家将经验凝练为可复用的“知识路径”,帮助年轻人缩短技术攻坚周期。

王晓云分享了中国移动的三点人才培养实践。传承机制:依托邬贺铨等科学家言传身教,实行导师制;实战锤炼:鼓励青年深入一线,在工程中“发现问题-创新解题”;宽容文化:建立容错机制,支持年轻人挑战技术权威。

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孙滔(右二)长期从事网络新技术研究和国际标准化工作,在移动通信尤其是网络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是中国移动培养起来的我国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领军人物之一

邬贺铨以中国移动为例,阐释了央企创新“链主模式”:通过需求牵引、总体方案制定、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式,带动了芯片、终端、基站等全产业链发展。

王晓云提出提升央企创新能力的三大努力方向:机制突破,探索长期考核激励、基础研究投入等政策;产教融合,促进原创技术和应用技术发挥合力,推动“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平台担当,主动承接国家科创平台建设,聚焦行业真问题。

谈及科学家精神,邬贺铨将其凝练为六个方面。爱国情怀:科研动力源于报国使命;奉献精神:为真理与突破不计得失;求实态度:虚怀若谷,向团队甚至晚辈学习;创新勇气:突破认知局限,敢为人先;协作意识:竞合中与全球同行共促进步;开放视野:立足中国,贡献世界。

王晓云说,“干国家需要的事,坐得住冷板凳”——这是中国通信人跨越技术鸿沟的精神密码。(新华网记者 杜文杰)

来源:国资小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