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这种技术离我们普通人还很遥远,主要因为造价高、设备大、技术门槛高,根本进不了寻常百姓家。
说到“全息影像”,很多人脑子里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科幻电影里的酷炫场景。
那种一挥手,立体图像就悬浮在空中,跟真人一样能互动,真让人羡慕。
以前,这种技术离我们普通人还很遥远,主要因为造价高、设备大、技术门槛高,根本进不了寻常百姓家。
但现在,一项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新突破,真有可能让全息显示走进我们每个人的手机和生活。
先说结果,这支团队成功把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和纳米级的超表面技术结合到一起,搞出了能从一个像素就投射完整全息图像的新型光电器件。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把原先复杂、烧钱的大设备,直接变成了可以小型化、低成本量产的“黑科技”。
这也意味着,手机、平板、VR、AR这些大家天天用的东西,以后就有可能直接内置全息功能,变成你手里的“科幻神器”。
过去的全息显示为什么不好用?主要是依赖激光器和一堆复杂光学元件,不仅体积大、成本高,维护还麻烦。
普通人根本用不起,就算有厂家想做成消费级产品,最后也会被各种技术难题劝退。
但OLED本身已经在手机、电视上很成熟,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就琢磨,能不能把OLED和纳米超表面结合在一起,做出新一代的全息显示方案?
结果还真让他们搞成了。
这里的“纳米超表面”是啥?简单说,就是一种超薄、超精密的特殊材料表面,上面密密麻麻排满了叫“超原子”的微小结构,每个“超原子”只有人类头发丝宽度的千分之一。
这些结构可以精准地操控光线的传播路径,相当于给光线设计了一条“高速路”。
物理学家安德里亚·迪·法尔科解释得很形象:每个超原子就像全息超表面的一个像素,光线穿过时会根据设计好的参数自动调整自己的相位、振幅和极化方向。
通过这样精确的控制,科学家们实现了用光的干涉原理,直接在另一侧重建出预先设计好的三维图像,也就是我们说的“全息”。
最关键的变化,是用OLED来代替传统的激光光源。OLED能大面积、均匀地发光,颜色控制也很灵活,而且能耗低。
它和超表面技术的结合,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教授伊弗·塞缪尔说得直接:“我们发现OLED在显示、光通信、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巨大潜力,和超表面集成后,可以开发出更小型、更高效的光学系统。”
这意思就是说,未来不管是移动设备还是医疗仪器,都能用上这类轻便、低耗、功能强大的全息显示技术。
更让人震撼的是,这套系统只靠一个OLED像素,就能投射出完整的全息图像。
格雷厄姆·特恩布尔教授强调:“以前做个普通图像,OLED屏上得用上几千个像素。
我们现在只要一个!”这效率提升,是不是有点逆天?想想看,未来的手机屏幕、VR眼镜、甚至是智能手表,都有可能用上这种“极简”全息显示方案。
说到应用前景,真不是吹。
VR、AR领域一直被屏幕分辨率和显示方式卡脖子,真正能做到全息显示,体验会有质的飞跃。
比如玩游戏、看3D电影、远程会议,甚至是医学诊断,都能用到这种超现实的显示方式。
而且,OLED技术本身就已经很成熟,手机厂商完全可以在现有生产线上无缝对接这项新技术,门槛很低。
可以预见,未来的“全息手机”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市场新宠。
来源:3分钟娱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