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何林晟等学者在 Public Administration 发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08:05 1

摘要:以往对政策组合效果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对工具间互补或冲突机制的探讨,较少从工具背后的行为假设出发,探讨其行为假设是否一致所带来的影响。然而,政策工具本身常内嵌不同的行为假设:有的诉诸自利动机,有的则强调利他精神。近日,我院何林晟博士生、戴亦欣副教授与学院2015

以往对政策组合效果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对工具间互补或冲突机制的探讨,较少从工具背后的行为假设出发,探讨其行为假设是否一致所带来的影响。然而,政策工具本身常内嵌不同的行为假设:有的诉诸自利动机,有的则强调利他精神。近日,我院何林晟博士生、戴亦欣副教授与学院2015届博士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郭跃副教授(通讯作者)在公共管理领域顶尖期刊 Public Administration (《公共行政》)发表最新文章 Aligning Behavioral Assumptions Underlying Policy Instruments: A Principle for Designing Policy Mixes Targeting Behavioral Change(对齐政策工具背后的行为假设:针对行为改变的政策组合设计原则),提出“行为假设一致性”这一概念,强调不同政策工具在动员公众行为时,若基于一致的动机假设(如自利或利他),更易形成互补效应。本文以中国核电站建设为实验背景,通过调查实验发现:当补偿与公众参与共享利他假设时,公众对政策的接受度显著上升。该研究拓展了政策工具组合的分析框架,也为设计行为导向型政策组合提供了可操作的原则依据。

研究背景

政策组合在应对复杂政策问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成效取决于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政策设计者通常期望通过组合实现工具间的互补效应,实际中却常出现工具之间相互抵消甚至排斥的现象,这一问题在试图改变个体认知与行为的政策情境中尤为突出。传统观点认为激励措施可直接驱动行为改变,但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对不同工具的反应复杂多变,激励措施叠加效果如何尚待研究。因此,尽管政策组合日益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核心议题,如何设计出能有效促进行为改变的工具组合,仍面临显著的理论与实践挑战。

理论框架

本研究结合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组合理论,提出“行为假设一致性”概念,指出政策工具在行为假设上的一致性——例如是否共同诉诸自利或利他动机——对组合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见图 1)。在行为假设一致的情境中,所有政策工具基于相同的假设,能够引导个体产生更连贯、可预测的行为反应;而在行为假设不一致的情境中,政策工具则分别基于对立假设,试图从不同方向影响个体动机。由于个体对多重激励的感知具有交互性,这种差异性的工具组合并不天然互补。若缺乏在行为假设层面的协调,不仅难以提高政策接受度,反而可能引发认知冲突,导致政策效果的相互抵消。因此,在设计以促进行为改变为目标的政策组合时,应优先关注工具间的行为假设一致性,以增强协同效应、提升整体政策效能。

图 1 政策组合的行为假设一致性框架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实验方法,选择了正筹建核电站的城市作为实验场景,确保参与者能够在现实情境中对政策工具组合产生真实反应,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图 2)。研究共设置四种实验情境,分别组合两类补偿方式(基于自利假设的个人货币补偿与基于利他假设的社区公共服务补偿)与是否包含公众参与机制(有/无)。受访者被随机分配至四组情境,并在充分了解政策背景后,评价其对核电项目建设的接受程度。实验共回收417份有效问卷,并收集受访者的风险感知、人口统计学变量等信息。通过方差分析与回归模型检验政策组合效果及其交互机制,实证评估“行为假设一致性”是否提升公众对政策的接受度。

图 2 实验设计概述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政策工具组合对公众接受度具有显著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四个实验组之间的公众接受度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平均值为3.254,具体组均值在2.910至3.454之间波动,反映出政策组合方式对政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进一步指出,补偿类型对公众接受度的主效应为负,但未达到统计显著性,说明补偿方式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公众对核电站建设的接受程度。而公众参与的主效应显著为正,表明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有助于显著提高政策效果。在引入交互项的模型中,结果显示,具备公众参与的实验组在公众接受度上表现更优,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验证了不同政策工具之间在特定组合下可产生互补效应。进一步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当社区公共服务补偿与公众参与同时出现时,二者之间才形成显著正向交互作用;相比之下,个人货币补偿与公众参与的组合未能实现协同效应,显示行为假设一致性是实现政策工具互补效果的关键。

图 3 核电站公众接受度的估计边际均值

本研究通过对补偿方式与公众参与机制的组合进行实验分析,系统检验了自利与利他行为假设一致性对政策组合协同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政策工具共享利他行为假设(如社区公共服务补偿与公众参与的组合)时,公众接受度显著提高,即行为假设一致的政策工具更容易相互强化,产生叠加效应,进而提升政策整体效能,并能带来诸如社区信任与凝聚力增强等附加社会收益。相反,在行为假设不一致的组合中(如个人货币补偿与公众参与),政策效果不仅未提升,反而因动机冲突导致公众认知失调和信任下降,从而削弱了政策影响。这些发现表明,政策组合的有效性不在于激励工具数量的堆叠,而在于行为假设的协调一致。因此,政策设计者应优先考虑选择行为假设一致的工具组合,或通过清晰沟通策略减少冲突,避免向公众传递混乱信号,以提升政策的接受度与执行力。

研究贡献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政策组合的研究作出贡献。首先,构建了“行为假设一致性框架”,将自利和利他动机纳入政策设计,通过系统方法分析行为假设如何影响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其次,强调了在政策组合中对齐行为假设的重要性,表明当政策工具的行为假设保持一致时,不同工具之间能够产生互补效果,而行为假设不一致的组合可能导致政策效果相互抵消甚至适得其反。这一观点进一步将行为动机的动态机制与政策工具设计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深化理论理解。最后,通过问卷实验验证了该框架在真实政策情境中的适用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帮助其基于行为洞察设计出更有效的政策组合。

研究局限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首先,聚焦于核电站建设这一高关注度政策情境,可能引发公众强烈反应,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未来可拓展至不同风险等级和关注度的政策组合以验证适用性。其次,研究基于单一时间点和城市,缺乏纵向分析,难以评估政策工具组合的长期影响,未来可采用纵向设计并进行跨区域比较,以提升外部效度。此外,受中国核能政策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影响,纯粹基于自利假设的政策组合难以广泛应用,限制了相关假设的实证检验。未来可拓展至市场导向或个体主义占主导的环境,以评估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的适用性。最后,尽管样本量已满足统计要求,未来仍可在时空维度上拓展样本覆盖,以更系统地考察地域、时间与文化差异对政策成效的影响,从而增强外部效度,并揭示政策工具组合在多元情境下所体现的微观机制与复杂效应。

作者简介

何林晟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戴亦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郭跃(通讯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政策系主任

论文来源

He, L., Dai, Y. and Guo, Y. (2025), Aligning Behavioral Assumptions Underlying Policy Instruments: A Principle for Designing Policy Mixes Targeting Behavioral Change. Public Admin. https://doi.org/10.1111/padm.13057

供稿丨科研办

编辑丨王瑞琪

审核丨朱旭峰

来源:有味少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