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互联网与大数据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网络空间的风险隐患也日益凸显。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互联网与大数据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网络空间的风险隐患也日益凸显。
9月15日至9月21日是第12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宣传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那么该如何防范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呢?包河区人民检察院为大家送上一份安全小贴士。
01 不明链接不要点
谨防“钓鱼”与病毒
不明链接是网络诈骗和病毒传播的最常见陷阱。点击这些链接,你可能会落入钓鱼网站。骗子会仿造银行、社保、电商等官网,诱骗你输入账号、密码、身份证号,从而盗取你的信息和财产。点击链接后也可能会激活恶意程序。因为链接可能隐藏病毒、木马软件,一旦点击,手机或电脑就会被感染,导致个人信息被盗、文件被锁甚至设备瘫痪。
如何防范?
1 保持警惕
对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彩信,陌生邮件、聊天消息中的链接,一律保持高度怀疑。
2 先行核实
如果内容声称来自某官方机构(如银行、快递),不要直接点击链接,而是通过官方APP或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02 验证码别给任何人
守住账户最后一道锁
验证码是银行、支付平台、社交软件等在你进行敏感操作(如登录、支付、修改密码)时,验证“是你本人在操作”的核心凭证。它相当于一次性动态密码。任何人拿到你的验证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盗用你的身份,转走你的资金,窃取你的隐私。骗子会千方百计编造理由(如“客服退款”“快递理赔”“注销账户”等)向你索要验证码,切勿轻信。
如何防范?
1 牢记原则
任何索要验证码的都是骗子!官方平台绝不会向您索要验证码。
2 立即挂断
一旦通话中对方要求你提供验证码,无需多言,立即挂断电话。
3 保护屏幕
收到验证码时,注意遮挡,防止被他人偷窥。切勿将验证码截图发给任何人。
03 个人信息不透露
从源头减少泄露风险
每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都是宝贵的个人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收集,就会用于精准诈骗(骗子掌握的信息越多,骗局就越逼真),或被非法出售,导致骚扰电话、垃圾短信不断。信息泄露是绝大多数诈骗成功的起点。
如何防范?
1 最小化授权
安装APP时,对索取的通讯录、位置、短信等权限非必要不授权。注册网站时,如非必填,可不提供真实信息。
2 谨慎公开分享
在社交媒体上(如朋友圈、微博),避免随意晒出车票、护照、家门钥匙、含有详细信息的工牌等照片。
3 确认对方身份
接到任何索要个人信息的电话,必须先核实对方身份,最好能挂断后主动回拨官方电话确认。
04 转账汇款多核实
护好你的“钱袋子”
所有骗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钱。无论骗术如何翻新,最后一步一定是诱导你向某个账户转账或汇款。骗子会利用各种紧急情况(如家人出事、账户涉案、信用逾期等)制造恐慌,让你失去冷静判断,匆忙转账。
如何防范?
1 遵守原则
遵守“三不一多”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
2 设置“冷静期”
无论对方说得多么紧急,提到转账汇款,必须给自己一个冷静期。主动与家人、朋友商量,或拨打96110反诈中心电话咨询。
3 使用官方渠道核实
声称是“熟人”的,务必通过之前储存的电话或当面进行核实;声称是“平台客服”,就通过官方APP内的客服功能联系确认。
结束语
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包河区人民检察院将持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严厉打击网络安全违法犯罪,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宣传活动,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贡献检察力量。
终 审 | 杨雯雯
校 稿 | 蔡海艳
初 审 | 王劲
文 图 | 宋淑昕
编 辑 | 宋淑昕
来源:包河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