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湘大地,一场关于青年创新创业的“破壁行动”正激荡起浪潮。近年来,湖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战略重点,通过政策扶持、生态构建和优势赋能,打造青年创新创业高地,为青年创新创业引路护航。
“青春创”潮涌湘江
——湖南积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综述
本刊记者 张婷婷
时代呼唤青年,时代成就青年。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源头活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在三湘大地,一场关于青年创新创业的“破壁行动”正激荡起浪潮。近年来,湖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战略重点,通过政策扶持、生态构建和优势赋能,打造青年创新创业高地,为青年创新创业引路护航。
悉心厚植的创新沃土
大学生创业作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去年9月,省委书记沈晓明在2024互联网岳麓峰会上发出邀请,广邀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来湖南创新创业。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沈晓明再次“喊话”,向大学生发出“背着双肩包就能来湖南创业”的热情邀约。
一直以来,湖南重视大学生,优化创新创业“土壤”。针对大学生资金少、融资难、创业思维不完善、创业窗口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湖南举全省之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背着双肩包就能创业”的目标。
2024年9月,湖南推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七个一”行动,具体包括出台一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设立一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创业投资基金,建设一批有特色、功能强的创业孵化载体,成立一个指导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家顾问导师团,鼓励高校开设一系列大学生创业课程,选树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推出一档大学生创业节目。
随后,出台《湖南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措施》,并制订了《支持大学生留湘来湘创业政策指南》,为把湖南打造成全国大学生创业的热土构建了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体系。
创业的大学生们不用担心学业“拖后腿”。政策规定,高校简化手续,支持学生“边创业边学习”,这就好比为大学生们打造了一辆“创业——学业双行直通车”,让他们自由切换身份在创业道路上驰骋。
对于白手起家的大学生而言,资金支持无疑是最大的“催化剂”。湖南专门设立运营了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首期基金规模5亿元,存续期10年,重点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大学生主导的在湖南创业初期项目提供启动资金。
对于项目的孵化,湖南也是“组团赋能”。湖南建设20家左右有特色、功能强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在孵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近5000家,吸引应届毕业生超2万人,为青年创客提供“从0到1”的保姆式服务。
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如何把握创业时机、找准创业方向是很现实的问题。湖南从高校、企业、科技等领域遴选一批500人左右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社会形象好的代表组建省级大学生创业导师团,提供“一对一”陪伴式成长服务。
湖南省教育系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领导班子考核指标和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评价体系。
除了政府作为,各界也在行动。湖南省律师协会给初创企业提供股权设计、融资规划、合同订立、员工招聘等多方面的服务,用专业知识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扶上马,送一程。湖南以政策为基石、生态为土壤、优势为杠杆,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力争让每颗创新创业的种子都能沐浴生长的阳光雨露。
给梦想安个家的“人才磁场”
在当前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人口红利将是未来城市发展和竞争的关键。得青年者得天下,得青年者得未来。要想真正留住年轻人,不能只依赖用补贴、户籍等政策争夺人才流量,更需要构建适配年轻人成长规律的生态体系和创业优势。
而这一点,湖南自有底气——
从文化底蕴看,湖湘文化有着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以及“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品质传承,这种敢于逆流而上、善拼敢闯的精神是湖南人的DNA密码。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和现代都市文化相交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
从创业成本看,湖南正在推进年轻人友好省份建设,打造创业热土,有“低生活成本、高生活品质”的优势,尤其是长沙房价低、教育医疗水平高,连续17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含金量还在不断提高。近5年,长沙人口总量增加了近百万,从2019年末的963.6万人增加到2024年末的1061.7万人,年均增加近20万人,增加规模在全国城市中排名靠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
从区域发展看,湖南作为中部崛起战略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叠加区域,正借助战略叠加效应推动区域深度融入,培育了新的增长极。区域发展关键在于人才。湖南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形成人才与技术“蓄水池”。
从产业基础看,湖南在先进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文化创意、高性能计算等领域拥有比较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领跑全国。而这些方面有创新意识和实力的大学生人才,在湖南大有用武之地。
比如,在株洲,一个方圆5公里的“咖啡小镇”集聚了400多家企业,形成全球最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从螺丝钉到整车制造一应俱全。有人笑言:“在湖南,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对接上下游资源,这是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效率。”
又如,时下正如火如荼举行的“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是湖南省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一项重点工作,该赛事分为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4个赛道。四大赛道精准对接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创业项目紧密契合产业链需求,提升市场转化效率。
湖南之所以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一方面是吸引顶尖人才来湘,带动新一轮投资人对本地产业的关注,从而吸引更多资金,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带动本地的就业率。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吸引来的不仅是上游的投资者,还有下游市场中的就业人才,如此一来,既解决本地就业压力,也缓解企业人才招聘的压力。
内外因双重驱动下,湖南打破常规思维,用政府善治、人才集聚、生态协同、文化浸润形成共振,用“低成本优势”对冲一线城市资源垄断,构建起“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就业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更在数字经济时代为中国中部打造了一个“青年创新极”。
双肩包里的“星辰大海”
来创业,背着双肩包足矣。这种“青和力”的体现,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将青年需求转化为制度设计。
就拿湖南最近出台的“雏鹰计划”十条举措来说:创业者的焦虑需要有安全感来冲销,就按“生存、发展、成长”三型及“名特优新”四类准确定位提供“定制化”政策包;创新试错需要宽容度,就建立大学生创业主体信用修复“绿色通道”;资源对接需要精准度,就组织党员企业家与初创团队“1对1”精准对接……城市与青年的共生关系,在这种“保姆式服务”中完成了从物理容纳到价值共创的质变。
“95后”江苏小伙顾善植2017年来到湖南,在国防科技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硕博学位。求学期间,他创办湖南汇视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相关人才政策扶持下,3年间聚集起30多人的团队,成为湖南省内智算产业最具潜力与实力的企业之一。顾善植介绍,“今年,我们有望推出视觉大模型,借助国产化算力,在视觉领域发布湖南版DeepSeek。”
中南大学的大三学生计昊天“创业、学习两不误”,今年2月创立了“湖南省潇湘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铝电解过热度智能识别巡检机器人。公司免费入驻湖南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不但场地免3年租金,而且免水电费和物业管理费。
在首场湖南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赴省外高校宣传推介活动上,怀化学院毕业的陕西籍大学生兰轮轮分享了其在湘创业经历。他借助湖南的创新创业政策与农业科技资源,成功研发辣椒种植新技术并推广至家乡陕西富平,带领乡亲通过科学种植实现增收致富。这一跨越地域的实践,既展现了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也架起了湘陕两省创新创业资源互通的桥梁。
3月23日,聚焦大学生创业的节目《夺金2025》完美收官,最后一期的夺金荣耀盛典,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推向高潮。6位来自不同赛道的“金种子”选手,不仅成功签约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获得50万元—100万元不等的首次投资,后续还有可能获得追投、跟投、接力投。而节目的目的,从来不是孵化6个赛道的创业项目这么简单,而是吸引更多大学生创业人才,孵化属于湖南的“六小龙”甚至更为庞大的科技创新队伍。
可见,大学生在湖南创业,不再是一件难事,不再只是“仰望星空”。而湖南未来的故事,属于每个在咖啡馆改方案的创业者、在实验室熬夜的工程师、在直播间带货的年轻人,他们的梦想与城市的脉搏同频跳动。
夜幕下的湘江依旧奔流不息,两岸的科创园区如同繁星点点。这场以青春为名的创新创业行动,或许正是中部崛起最生动的注脚。随着政策持续深化与生态完善,我们相信,湖南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青年创业者的“梦想孵化器”。未来的湖南,定会在科创新赛道上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来源:芙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