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彰显中国文化之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08:00 1

摘要: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每套邮票从选题、设计、印刷,再到发行的整个过程,都隐含了一个个苦心孤诣、精益求精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发掘出来,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史。然而,在当今通信发达、邮票被逐渐边缘化的网络时代,出版一本关于邮票的书是否切合时宜?对于这个问题,

谭夏阳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谭夏阳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每套邮票从选题、设计、印刷,再到发行的整个过程,都隐含了一个个苦心孤诣、精益求精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发掘出来,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史。然而,在当今通信发达、邮票被逐渐边缘化的网络时代,出版一本关于邮票的书是否切合时宜?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持开放的态度,因为我不止于将它看作一本邮书。

深挖邮票背后的趣味故事

首先必须承认,集邮已逐渐成为老年人的收藏趣味,年轻人不喜欢集邮也成为既定的事实,这个世界的多样化导致了他们关注的东西必然丰富、纷繁。从这个层面上看,想以邮票再次掀起一股文化热潮确实不大可能。然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邮票的文化功能并未衰减。这里说的“文化”并不是指社会的某种表象,诸如“流行文化”之类,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骨子里所热爱的东西,包括说书、唱戏、书法、吟诗、下棋、喝茶等,这些文化元素根植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既离不开也剔除不掉,更无法被外来的文化所取代。也就是说,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邮票,永远不会丧失其独有的魅力,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显得光彩动人——某些东西已经融进了国人的血脉里。

所以,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老行当等多个文化切面,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深挖邮票背后鲜为人知的趣味故事,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大多章节发表于《读库》上,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专题,以中长篇的体量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做深和做透,更对邮文文本进行不遗余力、不惜篇幅的深度探索。但这本书并不是《读库》“漫邮记”系列文章的机械结集,而是围绕“中国文化”这个主题重新进行了甄选与编辑。全书创作前后历时十四年,后期更补充了“老行当之美”一章,使整体结构看起来更加均衡和完整;此外,在原来的章节中加入了全新的内容和图片。在这十多年间,中国邮政又发行了多套相关题材邮票,因此本书算是《读库》“漫邮记”系列的升级版:不仅展示邮票,更通过邮票来谈中国文化,多个专题相互支撑,相互咬合,形成一个更大的系列,最终指向“中国文化”的母题——此为《漫邮记》的主旨。

更强调邮票的美学功能

《漫邮记》副标题为“中国文化之美”,这个标题包含了两个层面的表现内容:第一个,“中国文化”圈定了一个范围,故笔者在《读库》所发表的非此类别文章,由于这个设定而被放弃,这是自然的事;第二个,强调了这本书的“美学功能”,接下来详细谈谈这个层面。

本书以彩色套印刊载了数百幅精美图片,包括笔者从多种渠道搜寻到的珍贵手稿和原始图片,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邮票的创作过程,以及背后隐藏的艺术细节。全书图文并茂,只为呈现一场饕餮的视觉盛宴,这是本书的“美学功能”之一。

现在谈传统文化并不是守旧、老套,在美学上更不会过时,“好的东西,永远有它闪光的价值”,就像某些明代老家具,你会说它过时吗?况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同一题材在邮票上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如此我们便能看到不同时代审美情趣与标准的差异。当然,不能说这个时代的就好,那个时代的就不好,只能说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如果我们通过邮票来区别各个年代的审美情趣,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之间,或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10年代之间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并且越拉大时间的跨度,这种差异就显得越大。也许这就是集邮衍生出来的新的审美趣味。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内地(大陆),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亦有独特的表现。为展现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文化的同根同源与不可分割,书中特地加入港澳台地区的同题邮票,与内地(大陆)邮票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最终相映成趣。另外,由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越来越广泛,许多国家发行过不少以中国事物为题材的邮品,将相关邮票放在一起展示和讨论,不仅增强了文化趣味,从中更能发现外国人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当然,这里同样存在着一种差异性,有国际化、潮流化的风格,也有民族化、本土化的特色,两相对照,可以轻易分辨出来。而这一点相当鲜活,恰恰是吸引年轻人目光的缘由。这就是本书的“美学功能”之二:让年轻人找到一个美学坐标,无论过去还是当下,无论国际还是本土,都有它们各自的审美特色,关键是如何融汇和吸收。

就像青春版《牡丹亭》

并非年轻人不再关注邮票了,而是有太多因素转移了他们的兴趣和视线;也不是邮票没有好的元素让年轻人驻足流连,而是应该淘选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再来为他们做推介与引导。当今社会太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美学教育了,“我们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此,我们才看到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的美学价值。

虽然从邮票的角度切入,但《漫邮记》只是将邮票当成一个载体,希望通过它向读者呈现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盛宴”,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才是本书创作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漫邮记》是一本定位于年轻群体的文化美学读本,就像青春版的《牡丹亭》,而不只是单纯的一本邮书。

因此,我们并不想将这本书做得过于厚重,而是尽量将它往“轻”里做。“美学”在这里也指向两个价值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价值,《红楼梦》美不美?当然美;古典诗词美不美?也当然美。其实在“中国文化”这个选题上,本身就包含美学上的要求,年轻人也早就具备了这种美学素养。第二个是视觉审美价值。邮票的设计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将它们分门别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同一题材的邮票竟然可以互动,可以唱和,合力形成的那种美感令人爱不释手。这是来自资深邮迷的体会。

而对于非邮迷来说,他们看什么?还是美学。《漫邮记》旨在讲故事、当导游,将史料、评介和背景故事熔于一炉,让读者享受由文字所织就的梦幻一般的艺术之旅。

为了阅读轻便,本书将“名著”和“戏曲”两部分编为卷一,主要讲述“文学美学”。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最受瞩目的邮票题材,每当邮票发行之际,总能掀起一股文化热潮,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体现。“戏曲”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戏曲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常常作为“国家名片”担负起宣传中国文化的重任。

卷二是“园林”与“金花”两部分内容。如果说名著是停留于文字维度上的艺术,那么园林就是空间的、立体的多维呈现,在方寸上展现“园林之美”当然独具魅力。卷三是“年画”和“老行当”两部分内容。在我国民间,年画以古雅、朴素之美存在了数千年,代表着民间的情感指向与审美情趣。而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老行当(本书以澳门地方老行当为特例来谈“老行当之美”),虽然历经时间的淘洗步向衰微,但依然有不少东西值得珍存,比如技术记录、文化记忆、情感寄托等,将它们放进邮票中去展现和保存,不失为一个理想途径,也是一种较好的美学呈现。(作者为文化学者、随笔作家)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