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17年,太原留守、隋炀帝杨广的表哥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南下攻入长安,并于翌年废黜隋恭帝杨佑,建立唐朝。
隋朝末年,四海震荡,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州郡官吏、豪强地主拥兵割据。
617年,太原留守、隋炀帝杨广的表哥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南下攻入长安,并于翌年废黜隋恭帝杨佑,建立唐朝。
但此时的唐朝仅占有关中(今陕西)、河东(今山西)一隅,国内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数不胜数,即所谓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
如陇右的薛举、西凉的李轨、并州的刘武周、朔方的梁师都、河南的王世充、两湖的萧铣、河北的窦建德以及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等。
其中比较大的有三股势力,分别是河北的窦建德、中原的李密和江淮的杜伏威。
为了尽早统一全国,李渊采取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
618年,秦王李世民率唐军打败薛仁杲,占据陇右,随后李渊又分化瓦解河西豪族,以反间计推翻李轨政权,夺取西凉。
620年,李世民以三万精锐击破刘武周,夺回河东地盘,清除晋阳威胁,经过此三次军事政治活动,李唐极大的巩固关中根据地,开始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
具体来说,李渊以关中为轴心,形成南北两个支线。
北方支线由李世民东出平定中原,占领广大北方地区,南方支线由李孝恭李靖南下巴蜀,顺长江而下,扫平南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重任。
从北方战场来看,中原最强大的割据势力瓦岗军在隋军和王世充的轮番消耗和打击下已经瓦解。李密投奔唐朝,先降后叛,被唐军斩杀,瓦岗旧部被李世民、王世充、窦建德等瓜分。
随着瓦岗势力的消散,北方局势逐渐明朗,仅剩下关中的李唐、河北的窦建德以及河南的王世充。
620年,李世民领兵十万攻打王世充,迫降河南各郡县,将其围困于洛阳,危急之下,窦建德率十万大军前来救援。
在腹背受敌情况下,李世民独领三千兵马抢占虎牢关,遏制窦建德西进咽喉,后以逸待劳,出其不意,击其惰归,击败夏军,俘获窦建德。
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而李世民以少胜多,一战擒两王,个人声望达到顶点,被封天策上将,几乎与太子李建成平起平坐。
621年,窦建德部将刘黑闼再次起兵,李世民、李建成先后征讨剿灭刘黑闼,恢复河北统治。
至此唐朝控制了黄河流域,取得中原统治权,完成北方战线的任务。
可以说,在唐朝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李世民居功至伟,充分展现了作为军事家的作战和指挥能力,整个北方几乎是李世民一己之力完成乾坤逆转。
而且难得的是,李世民虎牢关之战一战擒两王时年仅二十二岁。在当时,李世民的能力绝对当仁不让的冠绝群雄。
当然,纵观唐初开国名将勋贵,唯有李靖能在军事能力和功绩上与天策上将相提并论。
在南线战场上,赵郡王李孝恭、行军总管李靖消灭占据长江中游和下游的萧铣、辅公祏。李孝恭虽是名义上的一把手,但主要策划和实施者是李靖。
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李渊早已未雨绸缪,早在618年夺取长安后便派遣宗室成员、光禄大夫李孝恭自金川(今陕西安康)南下抚慰巴蜀。
李孝恭以重礼招揽当地官员,并击败割据军阀朱粲,后传檄各地,迫使巴蜀三十余州全部归降。
李唐通过收降巴蜀诸郡,取得长江上游控制权,据蜀中山川险要形势,居高临下威胁长江中下游割据势力。
620年,李渊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进爵其为赵郡王。随后,李孝恭广造战船,训练士兵水战,准备进攻割据江陵、湖南等长江中游一带的豪强势力萧铣。
萧铣是西梁梁宣帝的曾孙,西梁以江陵(荆州)为辖境,虽然隋朝以来,萧家中衰,但在当地仍有影响,被隋政府看重。
萧铣在隋炀帝时担任罗川县令期间,广结当地豪杰名流。到了隋朝末年,各地豪强地主割据起义,萧铣在江陵官僚豪族支持下于617年起兵。
仅仅一年时间里其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越南河内),北至汉水,拥兵40万,一跃成为南方最大割据势力,萧铣本人于同年称帝,国号梁。
面对李唐涉足巴蜀,萧铣已预料到即将到来的危险,于620年趁李唐与王世充中原会战时派水军溯江而上,企图攻取唐朝峡州(今湖北宜昌),夺取巴蜀,但都被被峡州刺史许绍击退。
李渊紧急调在对战王世充之战中崭露头角的李靖前往夔州增援,于621年二月擢任李靖为夔州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
李渊认为李孝恭不太精通军旅之事,遂将三军之任,一以委靖,因此李靖成为真正的三军统帅。
此前李靖并非唐军主力干将,但李渊委以李靖独挑大梁,一方面体现出李渊用人的大胆魄力,另一方面也表明李渊识人眼光之独到狠辣。
而李靖也通过能力证明自己无愧于大唐柱石。李靖主要做了以下两手准备,一是大造舟舰,组织士卒练习水战。
二是把巴蜀各部族酋长子弟召集到夔州授以官职,“外示引擢,实以为质”,以此稳固巴蜀政局。
而萧铣心胸狭窄多疑,深怕部将不能控制,不仅滥杀功臣,而且解散大量士兵还乡,致使将士上下离心离德。
在做好充分准备后,621年九月,李唐平萧铣之战正式打响,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兼行军长史,统辖十二总管,分四路大军浩浩荡荡直扑江陵。
时值秋季多雨,长江江水暴涨,李唐大军出动之时,三峡波涛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响声震撼峡谷。
在山地崎岖、峡谷纵深的危险地势情况下,关中军士素来习惯陆战骑射,故心生畏惧,请求待洪水退后再进兵。
同时,萧铣也笃定长江水势汹涌,三峡路险难行,唐军不可能进攻,遂不加防备。
就在敌我僵持犹豫之际,李靖展现出一名大将的勇气和魄力,力排众议说道: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乘江水猛涨出师,顺流东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江陵城,定可一举成功,擒获萧铣。”
最终在李靖的组织下,唐水军两千余艘战船大举出动,对梁国割据政权发动突袭,连破荆门、宜都二镇,直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萧铣座下骁将文士弘率数万精兵截击,李靖以“文士弘救败之师,锐不可挡”为由,建议坚守不出,避其锋芒,待敌军惰怠时出击决战,必可毕其功于一役。
但李孝恭不听,执意出战,结果遭遇大败,李靖趁文士弘将士骄横散漫,趁机发动突袭,歼灭近一万人,缴获舟舰四百余艘,顺利攻下夷陵。
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回江陵,萧铣大惊失措,由于此前他裁撤军队,放散兵卒,仅留宿卫战士数千人,兵力及其薄弱,遂紧急向各地征兵。
但仓促之间未能征集足够的士兵如期而至,江陵几乎处于失守状态,而李靖趁热打铁,一路顺流而下,势如破竹。
再加上萧铣丧失军心民心,长江沿岸郡县皆望风而降,仅仅数日便兵临江陵城下。
此时李靖再次献计,将缴获的大批舟舰全部散弃江中,顺流漂下。
众将不解其意,李靖回答孤军深入,待对方援军四集,必将表里受敌,进退不获,通过放弃舟舰,迷惑援军,使他们误以为江陵城破,不敢轻易前来。
李靖可谓把攻心为上,上兵伐谋的兵家精髓用到极致,梁军援军果然不来,很多州县主动前来向唐军投降。
萧铣见内外隔绝,援兵不至,自知走投无路,除了留下一句“天不佑梁”的叹息外,只能束手就擒,开门投降。
此后李靖秉持宽大处理,安抚民心,秋毫不犯的原则,很快招降萧梁全部领土。
此战李靖充分利用战机,一路顺流快攻,直捣江陵,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消灭南梁这个长江最大割据势力。
李靖平定萧铣后,南下招抚岭南,“遵以礼乐,兼示兵威”,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从此岭南悉平。
623年七月,占据准南、江东地区的辅公袥起兵反唐。
起初,隋朝末年,辅公祏跟随杜伏威起义反隋,杜、辅皆是农民出身,两人年轻时曾是生死之交,亡命为盗,劫富济贫,后攻取江东各州县,割据江淮。
619年,杜伏威降唐,被任命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安抚大使,封吴王,辅公柘为东南道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
622年,杜伏威入长安,留辅公拓守丹阳(今南京)。
随着辅公祏在军中威望日渐增长,两人从最初的情如兄弟逐渐相互猜忌,杜伏威将兵权交给右将军王雄诞,以此抑制辅公祏。
辅公祏心生怨恨,于623年杀王雄诞,举兵反唐,自称宋帝。李渊当即以李孝恭为主帅,李靖为副帅,前往讨伐。
辅公祏派大将冯惠亮领三万兵马驻守当涂(今安徽当涂),陈正道率二万人驻守青林,又以铁索横亘长江以阻断唐军进军水路,绵延十余里,以为犄角之势。
唐军进攻一时受阻,李孝恭召集众将商议对策,绝大多数将领都认为冯、陈二将据险固守,不易攻取,应避实就虚,直取丹阳,直捣辅公祏巢穴,届时冯、陈等军队不攻自破。
此擒贼先擒王之计不可谓不高明,在八百多年后,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便是以弱数兵力绕过山东、江淮等重重防御,直扑金陵,一举掀翻质子建文帝政权。
当然,李孝恭也是这么打算的,不过李靖精密分析敌我形势后得出相反结论。
首先辅公祏率领的丹阳防御部队实力并不弱,如果冯惠亮等驻守的城栅都无法攻取,辅公祏固守的石头城也不是轻易能拿下的。
再者,如果旬月之间不能攻下,将会滞留不动,到时候前有辅公祏,后有冯惠亮,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综上,李靖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之所以辅公祏命令他们持重防守,就是要把唐军拖垮,到时候趁我方疲惫再发动攻击。
眼下应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攻打冯惠亮、陈正通的城栅,出其不意,必能攻破。
如果说李世民在北方战场玩的是以静制动,防守反击,那么李靖则擅长出其不意,唯快不破,两人都是上兵伐谋,攻心为上的顶尖高手。
而事实果如李靖所料,唐军突然出击,大破冯惠亮,歼敌数万人。
随后李靖率轻兵奔袭丹阳,辅公祏措手不及,竟悚惧得拥兵数万不战,最终弃城东走武康(浙江德清)。
唐军在后面紧追不舍,辅公祏夺路狂逃,能跟上他的部队仅五百人,结果好不容易到武康,又受到当地农民攻击,辅公祏被活捉送到丹阳。
李孝恭下令将其处斩,传首长安,其余同党皆被处死。随着辅公祏等江淮势力被消灭,江南地区全部平定。
至此,唐朝除朔方梁师都依靠突厥未平外,基本统一全国。一个冉冉升起的新生大唐即将开启在华夏近三百年的统治。
来源:小瑀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