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份来得不算早的声明,暂时把一场持续数日的“预制菜”风波画上了逗号,但并没有完全平息公众的疑虑。
9月15日,西贝餐饮集团发布了一份正式道歉声明。
这份来得不算早的声明,暂时把一场持续数日的“预制菜”风波画上了逗号,但并没有完全平息公众的疑虑。
声明中提到的九项整改措施,虽然看上去方向明确,但回避了争议的核心问题。
“预制菜”这一关键字眼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这一处理方式让不少人感到失望甚至不解。
事件的导火索
西贝“预制菜”风波由罗永浩引发,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
面对外界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第一时间回应没有解释或澄清,反而情绪激烈地否认。
他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直播中公开表示,“生意我可以不做,这个是非必须得辨。”
这类回应方式,在企业内部或许被视为坚持原则,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却被视为缺乏危机管理和公众沟通技巧。
公开否认、扬言起诉罗永浩、坚持西贝“无预制菜”,这些强硬表态不但没有平息舆论,甚至将整个事件推向更大争议。
在舆论持续发酵的情况下,西贝还试图通过开放后厨来应对质疑。
但后厨的开放没有带来公众的信任,还曝光出更多关于食品加工流程、冷冻食材使用的细节,引发公众对西贝“菜品制作透明度”的进一步质疑。
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其实公众不完全排斥预制菜,在供应链逐渐标准化的当下,预制菜已经成为餐饮行业不可回避的一部分。
问题在于当消费者走进一家定价偏高、宣传强调“手工”“现做”的餐厅时,发现自己吃的是预制食品,心理落差不可避免。
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信息是否透明,是价格与体验是否匹配。
当产品价格趋于高端,而口感和品质与家庭速食无异,消费者自然会产生不满。
而且当消费者提出质疑时,企业是否愿意正面回应,不是回避、否认甚至反击。
企业创始人的“管理惯性”与公众舆论的碰撞
贾国龙最初的回应方式,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不少传统企业家在面对公众舆论时的认知局限。
在企业内部,他们拥有绝对话语权,决策可以直接落地。
但在社交媒体时代,面对的是数以万计的消费者与监督者,企业家一言一行都处于公众放大镜下。
公众只是信息接收者,还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
企业主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沟通方式,极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甚至引发更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9月15日发布道歉声明之前,贾国龙已在行业群中承认自己“处理方式有问题”,表示愿意进行整改,但他同时又在回应中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和“网络黑社会”。
这一边承认错误,一边继续指责对方的做法,也让公众对“诚意”产生疑问。
罗永浩发声的意义
尽管罗永浩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常引发争议,但他此次就西贝“预制菜”问题的发声,确实推动了整个行业对预制菜标签和透明度的关注。
他提出的“价格分量合理”“预制菜明示”等建议,切中了当前消费者最基本的知情权需求。
罗永浩在微博向贾国龙发出直播对话邀请,呼吁通过公开讨论达成共识。
但截至目前,贾国龙尚未回应。
尽管如此,这场关于预制菜的风波,已经将“是否标注”“是否合理定价”等问题摆在了行业面前。
西贝此次舆论危机的核心,不在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在于是否选择了坦诚沟通与逻辑清晰的回应方式。
当企业试图用模糊语言回避核心问题时,公众的信任就会崩塌。
日亏两三百万的损失,正是品牌信任流失的直接后果。
透明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