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岩岛又起风浪。9月17日,菲律宾多家媒体放话,说他们的3014号军用巡逻舰在黄岩岛附近遭遇中国海警“水炮袭击”。话糙理不糙,水炮确实打了。不过,把时间线拉直,把细节放大,画面就不一样了。
黄岩岛又起风浪。9月17日,菲律宾多家媒体放话,说他们的3014号军用巡逻舰在黄岩岛附近遭遇中国海警“水炮袭击”。话糙理不糙,水炮确实打了。不过,把时间线拉直,把细节放大,画面就不一样了。
视频在这两天已经传开了。中国海警船贴着菲律宾公务船旁边走,扩音器一遍遍喊话。口气不重,但字字清楚,意思就是:你闯进来了,马上离开,别再靠近。对面不走,反倒加大舵角,想别过来。画面一转,3014舰桥后窗“啪”的一声碎了,玻璃碴子撒了一地。有人喊疼,声音带着颤。又一束水柱打过来,挂在外侧的空调外机“咣当”一声掉了下去。舰长舱门被冲得变形,隔板裂开一条缝,里面的纸张被水打得糊一脸。
戏剧的一幕在后面。水炮持续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根据通报,这轮摩擦持续了29分钟。3014上的人终于扛不住了,几个船员从船舱探出身,举着一件白色衣物往上方拼命挥,嘴里喊:别打了,别打了。不是正儿八经的白旗,但意思已经很明白。视频里能听见有人用本地语言夹着英语求停。
菲方给自己的说法是:他们在给“停泊在专属经济区浅滩内的35艘渔船”补给。听起来很正当。问题来了,这片海是谁的?黄岩岛是谁的?不管争议怎么摆,至少有一个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没有通报,没有批准,十来艘公务船一窝蜂闯进来,还在航行中对中国海警船挤靠、阻挡,甚至发生了碰撞。
官方的通报给了一条完整链路。先摄影取证。镜头对着舷侧,把对方船号拍得清清楚楚:3010、3007、3009、3014……一长串。接着喊话警告,内容也不拐弯。再之后航路管制,伴行压制,让对方离开管控区。对方还是不理,这才上水炮。开始是警示性喷射,角度偏高,不对舷窗直接命中。还不走?那就加压。水柱像钢枪一样砸下去,这才有了后面的狼狈。整套动作很熟练,节奏也很稳,程序上挑不出硬伤。
菲方那几艘船,船首明显动过手脚。有凸起的“钩”一样的装置,外行看不懂,内行一眼就能明白——靠近时若挤上对方船侧,这玩意可能会刮蹭、勾住。说白了,有“碰瓷”的设计。但这次没占到便宜。中国海警船栏杆高度刚好接住了这个“钩”,结果是栏杆被撞歪了,船体没事。对面想破皮,没破成。
9月16日凌晨5点左右,事发。早上8点多,海警局发出第一条快讯,短短几十个字,说明对方船只非法闯入。11点半左右,第二条来,细节更全,明确点名3014在上午10点许故意冲撞中方海警船。快到下午6点,现场视频发布,45秒,画面扎眼。你会发现一个变化:不等对方先发节奏,中国这边直接“抢麦”。这跟前几年不一样。以前常见剧本是,菲方先发一通图文,舆论先热起来,中方再回应澄清。现在不等了,自己把证据摆桌上。该怎么讲怎么讲,效果是把话语权抓在手里。
谁都能看出来,菲律宾这次来势汹汹。十来艘公务船分头逼近,朝着黄岩岛方向顶上来。可惜硬实力摆那儿。冲击没成功,反倒在镜头里留下“白旗”一幕。这个画面太“出戏”。对内很难交代。果不其然,事发后,他们沉默了大半天。一边可能忙着评估损伤,另一边也在掂量舆论后果。更尴尬的是国内局势。示威游行在前面闹着,社会情绪不稳,军方宣布进入“红色警卫”状态,随时支援警察。总统行程也变了,原计划去美国联合国大会发言的,临时取消。给的理由是专注本地事务。
这段时间,马科斯一边加紧和外部力量互动,一边在南海方向不断“试水”。前两天美日和菲律宾做了联合巡逻,架势不小。这回紧跟着跑到黄岩岛搞事,难免让人联想到“壮胆”二字。但外力再多,也得量一下现实。南海是个复杂棋盘,动一步都要付代价。你要是真拿它当街头表演,那就会不断撞上硬墙。
前不久,中国宣布设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这个动作一出,外面议论不少。有人立刻跳出来说,这是为了“赶走”他国船只。可反过头看,当年谁在喊“不保护环境”?现在动真格保护了,又指责动机不纯。逻辑经不起推敲。海洋生态不是随便喊口号,黄岩岛周边渔场资源脆弱,长久折腾,大家都没好处。保护不只是标签,更是规则。
这事背后还有一层舆论场的博弈。菲律宾这边习惯先讲故事。过去常常先铺图、喊冤,再等对方回应。这次节奏被打断。中国这边主动公开完整链条,证据“先手”。这会引导外界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在公共传播里非常关键。它像钉子,一旦钉下去,再想拔就难了。
海上规则要不断细化,让每一步都有台账。哪艘船在几时几分入场,坐标在哪,喊话的内容是什么,伴行多久,开启水炮的时间点、角度、喷射时长,这些都是关键证据。先进不先进,不在口号,在细节。把这些“颗粒度”做细,海上那点事就更清楚。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