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方某市工业园区内,32家装备制造企业曾集体陷入"连环债"漩涡:市政工程总包方拖欠设备供应商货款,供应商又拖延配件商账期,最终导致园区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突破120天。《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第二十八条的出台,犹如一柄法治利剑,直指拖欠顽疾的制度根源。该条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第二十八条解读
条文:
第二十八条国家依法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营商环境评价时,应当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情况纳入评估和评价内容。
解读:
该条未作修改。
南方某市工业园区内,32家装备制造企业曾集体陷入"连环债"漩涡:市政工程总包方拖欠设备供应商货款,供应商又拖延配件商账期,最终导致园区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突破120天。《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第二十八条的出台,犹如一柄法治利剑,直指拖欠顽疾的制度根源。该条款通过将账款支付纳入营商环境评估体系,构建起中国特色的清欠治理新范式。
一、评估机制驱动的治理革命
该条款首创"双向评估"机制,既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设置10%权重的支付保障指标,又将政府履约纳入营商环境评价范畴。山东省2023年评估体系改革具有标杆意义:对机关事业单位设置"逾期支付发生率""清偿计划完成率"等5项二级指标,某县因市政管网项目拖欠率超标,其政府信用评分骤降15分,直接触发财政局长约谈机制。这种压力传导使该省2023年政府项目平均付款周期压缩至38天,较条例实施前提升47%。
二、数据穿透下的阳光支付
条例催生的数字化监管平台,正在重塑商业支付生态。重庆搭建的"渝企付"智能监管系统,通过对接政府采购平台、国企ERP系统和商业银行支付数据,实现合同履约全流程穿透式监管。某建设集团通过系统预警,提前发现轨道交通项目进度款支付异常,依托监管数据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1860万元款项催收。该系统运行一年间,累计阻断恶意拖欠行为427起,涉及金额23.6亿元。
三、信用惩戒的震慑升级
第二十八条建立的"评估-惩戒-修复"闭环,大幅提升违约成本。2023年某央企二级公司因拖欠3家民营检测机构账款共计870万元,在国务院清欠专项督查中被公开通报,不仅失去"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更被暂停参与政府采购资格6个月。这种立体化惩戒促使该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平台,将供应商账期从90天压缩至45天,带动产业链整体效率提升。
制度的威力在S市得到生动验证:通过将支付评估与领导干部考核挂钩,该市2023年实现政府投资工程"零拖欠",带动民间商业账款逾期率下降21个百分点。某光电企业负责人感慨:"现在客户签约时主动出示支付能力评估报告,商业信用正在成为新的竞争力。"
这项制度创新正在催生更深层的变革。当上海某区政府因清欠评估优秀获得债券发行额度奖励时,当青海某新能源企业凭借AAA级支付信用获得德国博世集团战略合作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账款的及时支付,更是中国市场经济法治化进程的坚实足迹。这种制度性突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了强劲动能。
来源:今律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