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北京戒台寺,骑行队伍已成为山间流动的风景。仅这条热门路线,夏季日均骑行人数就超4000人次。在全国,骑行正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健康生活、社交互动与绿色经济的象征。
从通勤工具到生活方式,一辆自行车正撬动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消费新蓝海。
清晨的北京戒台寺,骑行队伍已成为山间流动的风景。仅这条热门路线,夏季日均骑行人数就超4000人次。在全国,骑行正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健康生活、社交互动与绿色经济的象征。
产业规模与市场增长:骑行经济驶入“快车道”
中国自行车行业迎来新一轮增长。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2024年全行业总产量达9953.7万辆,同比增长0.4%,行业稳中有进。其中,中高端市场增势显著。2024年千元以上自行车产量占比接近25%。受“骑行热”推动,2024年上半年中高端运动自行车消费大幅上升,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20%,显示出强劲的本土竞争力。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现有超457.9万家自行车相关企业处于存续状态。2025年新增注册企业约107.5万家,近五年注册量逐年攀升,2024年达到峰值。从地域看,海南、湖北、广东三省企业数量领先,总和超193.6万家,占比超四成。
市场需求持续扩张。预计2025年,公路自行车市场规模将达146亿元;自行车运动服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30亿元,零配件市场也预计在2030年达到1020亿元。
出口方面同样表现优异。2025年1-7月,中国自行车出口量2986万辆,同比增长10.3%;出口额达16.5亿美元,增长4.7%,实现量额齐升,印证了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认可。
产业链与消费升级: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骑行热正推动产业链全方位升级。各大城市中,传统修车铺逐渐转型为综合服务型“自行车4S店”,体现出产业服务的理念革新。
消费群体也呈现多元趋势。数据显示,78%的骑友拥有两辆及以上自行车,20%的人车辆单价超1万元,年消费千元以上赛事参与用户约占四成。女性正成为骑行消费的重要力量,目前占比约25%,骑行服消费贡献超六成,消费潜力突出。
专业化服务正成为行业新增长点。通过专业数据分析与适配设备,为骑手提供车型选择、姿态调整等定制方案,行业逐步从产品销售迈向“服务增值”,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拓宽市场空间。
产业融合新场景:“骑行+”串起文体旅绿道
骑行已成为体育、文化、旅游三大板块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在广西明仕田园,绿道穿梭于自然与农耕景观之中,实现“一路骑行、一路风景”。湖北省已建成绿道超5200公里,年均举办骑行赛事及相关活动超1200场,参与人次超150万。如2024年8月“大洪山杯”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就吸引1500余名选手同场竞技。
天眼查数据同时显示,全国现存户外运动相关企业超35.4万家。2025年以来新增约5万家,近五年注册量持续走高,2023—2024年迎来高增长期。广东、浙江两省相关企业数量领先,总和超8.5万家,占比近24%。
数字化进一步为骑行经济注入活力。VR骑行、线上打卡、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有效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双循环。未来,随着城市化与环保意识提升,自行车作为低碳出行方式,将更受青睐。智能化、舒适化、个性化产品将成为主流。
从城市街道到乡野小路,从专业竞赛到休闲骑游,自行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更成为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随着绿道网络持续延伸、“骑行+”场景不断创新,这条绿色赛道正在真正驶向千亿规模——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更重塑着健康、低碳的生活风尚。
记者:梅寒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
来源:热点情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