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心衰不怕久坐,真正“怕”的是频繁去做这5件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1:19 1

摘要: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听起来让人心头一紧。它并不是某一瞬间突发的“心脏罢工”,而是一个长期、高负荷的“劳损过程”。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年刊发布的数据,中国心衰患者已超过1300万人,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每天坐着超8小时,心衰是不是离得不远了?”不少人心里有这个疑问。

但近期的一项研究却给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心衰其实并不怕久坐,真正“怕”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去做的5件事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听起来让人心头一紧。它并不是某一瞬间突发的“心脏罢工”,而是一个长期、高负荷的“劳损过程”。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年刊发布的数据,中国心衰患者已超过1300万人,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很多人以为,“久坐成病”是心衰的罪魁祸首。从多个国内三甲医院的临床观察来看,真正加速心衰进程的,是那些反复进行、几乎人人都在做的生活习惯。而“久坐”,虽然需警惕,但它的危害远不及以下这5件事。

日夜颠倒,不仅伤眼,还伤“芯”。心脏也需要休息,就像一个不停工作的水泵,熬夜就是让它超负荷运转。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年的研究,长期熬夜者患心脏功能不全的风险是正常作息者的2.4倍。这是因为夜间是心脏“检修”的黄金时间,频繁熬夜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也明显上升。长期如此,心脏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有医生曾接诊一位45岁的男性,长期加班熬夜,表面身体还算健康,直到一次爬楼梯后突感胸闷气短,送医后被确诊为早期心力衰竭。医生分析,他的心肌已经处于“透支”状态,而罪魁祸首,正是五年如一日的熬夜习惯。

“节食三天,一顿吃回本”,这是不少人饮食的真实写照。但这种“暴食-节食”交替的模式,对心脏的伤害极大。

暴饮暴食会导致胃肠道快速扩张,刺激迷走神经,诱发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2022年《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研究指出,每周暴食超过2次的人群,心衰风险增加近1.8倍

俗话说“吃得太猛,心脏先扛不住”,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节假日大鱼大肉之后,很多人会感到心慌、气短,这就是心脏在“报警”。

“感冒吃点药”、“头疼吃止痛片”,看似小毛病,背后却可能隐藏大问题。尤其是一些没有医生指导下长期使用的药物,对心脏可能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会引起体液潴留、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一些含麻黄碱的感冒药,可能诱发心律不齐。

中国药学会2023年发布的用药指导明确指出: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任何药物前必须咨询医生。而现实中,很多老年人家中常备各种药物,“自己开方”,风险极高。

心脏不是“万能机器”,滥用药物就像给它安装翻倍负重的齿轮,迟早会出问题

中医讲“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而现代医学也发现,情绪与心脏健康密不可分

2024年一项覆盖8个省市的临床调查显示,长期情绪压抑或频繁发怒的人,心衰发病率比情绪平稳者高出47%。这是因为情绪波动会激活交感神经,使血压骤升,心率加快,诱发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有位50多岁的女性在一次家庭争吵后突发“应激性心肌病”,症状与急性心梗类似,后经检查排除梗塞,但心脏功能已明显下降。医生调侃说:“她不是被气到了,是被气‘炸’了。”

俗语说“气大伤身”,不是空穴来风,情绪管理也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衰的“双胞胎兄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在确诊心衰的患者中,约有82%合并高血压,68%合并糖尿病

高血压会让心脏像“天天举重”的运动员,长年累月,心肌逐渐肥厚、硬化,最终“力不从心”;而糖尿病则会损害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衰风险。

可惜的是,很多人把高血压和糖尿病当“小病”,不控制、不复查、不吃药。有患者甚至说:“血压高点没事,习惯就好了。”殊不知,这种“习惯”,就是心脏慢性衰竭的温床。

就像屋子里的白蚁,表面风平浪静,里面早已千疮百孔

心衰不是天降横祸,而是生活方式“日积月累”的结果。久坐虽不理想,但真正让心脏“心力交瘁”的,是那些反复出现、不被重视的坏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情绪稳定、规范用药、积极控制慢病,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才是真正保护心脏的“金钟罩”。健康不是口号,而是每天的选择。不求长寿百岁,但求健康每一天。

心脏不是铁打的,将就不了太久;生活不是儿戏,别等生病才后悔莫及

医生不是“修理工”,而是“守门员”。传播健康知识,不是职责,而是使命。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开始,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06):421-43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2023年)[R].2024.

[3]王建国,李红,周琳.情绪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4,40(03):208-212.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