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涨到这时,一个细节被忽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1:16 1

摘要:去年底以来随着A股的快速修复,以及债券产品的收益大幅度下滑,A股的人气明显强了不少。

去年底以来随着A股的快速修复,以及债券产品的收益大幅度下滑,A股的人气明显强了不少。

但和不少咨询我的客人,以及公众号的留言来看,大家对A股一关键特征,并不了解,以至于在投资上出现巨大的偏差。

A股波动率太大了,是美股的2-3倍,所以持有体验太差了。

后续就研究了下,发现如果忽略波动率因素,的确无论是买股票、还是买基金,都会犯非常大的错误。

先说说波动率的概念。

波动率是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程度,是对资产收益率不确定性的衡量,用于反映金融资产的风险水平。

波动率越高,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越剧烈,资产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就越强;波动率越低,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越平缓,资产收益率的确定性就越强。

如直接拿中美波动率来比较:

沪深 300 指数年化波动率长期维持在20%-25% 区间,创业板指常达 30% 以上。

美股标普500 指数年化波动率稳定在 15%-18%,纳斯达克指数约为20%。

如果再细分点,分成牛市、熊市、震荡市:

数据来源:wind

你会发现A股牛市的波动率,相对美股显著高很多。

熊市时候,中美波动率都飚起来,但A股还是高于美股。

震荡市整体而言,也高于美股。

也许上面的数据,让大家觉得有点专业,有点费解,我举些例子。

如07年那波牛市,老南才工作3年,万亿市值的中石油上市,发行价16.7,上市首日开盘飚到48.6元。

如21年,宁德时代,公司是好公司,估值能飙到200倍。当时我在直播时提了句这个股票未来股价腰斩一点都不奇怪,很多人还不服气,后来就腰斩了。

数据来源:wind

插一句,最近宁德股价又涨回当年高点了,但如今估值也就20多倍,这就是合理的。

总结就是一句话,牛市来了,全员市梦率,涨的吓人,但就是还能涨,突破你的想象。

而到了熊市,就是另一个极端,如银行。

23年最低的时候,中证银行的市净率,能跌到0.53,也就是净资产的一半,这也太夸张了。

数据来源:wind

那波银行下跌,搞死了不少人,我记得雪球有个大V的私募全仓搞银行,不断下跌不断补,最后融资补,然后搞爆仓了。

因此最近一年多银行的上涨,你会发现银行的业绩其实挺差的,本质涨的是估值修复的钱。

所以A股有个段子,股票跌到地板价,结果下面还有地下室,地下室下还有有地狱。地狱还有十八层。

总结就是,A股到熊市,能全员破净,跌的都要破产一样,不断刷新你的认知。

这就是波动率太大的可怕之处。

03

为何A股波动率会显著高于美股?

本身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企业治理、业绩稳定性就有差异,但真正导致波动率如此大差异的原因,还是投资者结构的差异。

美股还是机构投资者为主,对上市公司的定价非常精准,即使是T+0,ETF和量化,全面压低了市场波动率。

国内则恰恰相反,缺乏长期机构投资者,游资和散户(公募的持仓也是散户为主),过度的追涨杀跌,导致A股虽然中长期定价精准,但中短期情绪化非常极致。

比如这个图,感受下,历史上2次最疯狂的基金销售高点,15年下半年、21年年初,大家回忆下,是不是都妥妥的牛市最高点附近。

数据来源:wind

高波动下,牛市的时候全员市梦率,熊市的时候全员跌破净资产,导致长期持股难度极大,且一旦择时错误买在高点,解套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

正常人,在这种高波动率下,股票看多了,精神都绷不住的。

但高波动率本身是双刃剑,即如果你交易能力或基本面定价能力强,在A股是能获得长期超额,跑赢指数;但如果反过来,纯韭菜的,就会在这个市场,亏得很惨。

即如果你在美股,长期想跑赢指数是很难的,巴菲特这几年都没跑赢。

而在A股,我们看到股票型公募的均值、中位数长期显著跑赢指数。但基民收益又长期严重跑输基金净值收益。

数据来源:wind

这里举个例子,我前阵子在“16号内参”提醒过,桥水在美股发行了个全天候ETF,让大家千万别去买。因为桥水在美国这几年做的很差,很难做出超额收益,所以规模都快腰斩了。原因就是太卷了,做相同策略的太多了。

反而桥水在中国做的非常好,额度还要靠抢,策略实际还是美股总部在做。说白了,就是这类偏量化投资的产品,在A股相对美股太容易挣钱了。

所以老南前几年就写了《投资百亿基金,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聊聊ETF的缺点》、《长期持有,反而成了亏损之源?》、《股票基金,为何要关注超额收益》。

如果把这些文章真正看明白,相信这两年在A股是有明显超额收益的。

此外,特别特别注意要避免的,是千万别在市场特别火的时候追高。

如果不理解,问问20年底21年初,还有15年下半年,还有07年下半年,买基金的,之后的感受。

如果在A股没有超额,这种高波动市场,真不建议参与,包括ETF。

巨大的波动下,正常人都拿不住的,而且最后的收益相对巨大的回撤,性价比实在太低了。

来源:拾榴询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