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诗歌中“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蜡炬成灰泪始干”“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等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梳理情感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诗歌中“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蜡炬成灰泪始干”“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等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梳理情感的变化。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意象拆解与情感脉络梳理,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理解诗人在矛盾中追求理想的精神历程;对比李商隐《无题》与《红烛》的意象差异,探究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和炽烈深沉的情感美,体会诗人将个人情怀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艺术手法;通过仿写与创作,尝试用意象表达抽象情感,提升诗歌审美与创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闻一多作为五四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感悟“红烛精神”在当代的价值;了解新诗对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红烛意象的多层内涵解读(赤诚、奉献、矛盾、牺牲)。
2.诗歌情感脉络的梳理(赞叹—困惑—觉悟—激越—感伤—劝慰—升华)。
3.托物言志手法的艺术效果及新诗格律化特征。
难点:
1.理解诗人在“莫问收获”与“要问耕耘”中的矛盾统一,体会其牺牲精神的时代意义。
2.分析红烛“流泪”“灰心”背后的现实隐喻与诗人的复杂心境。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多形式诵读(范读、齐读、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起伏。
2.意象分析法:拆解“色”“光”“泪”“灰”等子意象,建构红烛整体象征意义。
3.问题链引导法:设计递进式问题(如“红烛为何流泪?”“‘莫问收获’是否等同于放弃结果?”),激发深度思考。
4.比较阅读法:对比李商隐《无题》与《红烛》的意象差异,探究不同时代的精神特质。
5.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红烛精神与当代青年”主题讨论,结合现实案例深化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闻一多演讲音频片段(“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展示红烛燃烧的动态画面,提问:“闻一多认为诗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红烛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什么?”
关联旧知:回顾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情,引出新诗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创新。
(二)初读感知(6分钟)
诵读指导:教师范读(配乐《夜深沉》),强调重音、停顿与情感起伏(如“红烛啊!”的呼告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疑难词句;小组轮读,互评节奏把握。
整体感知:提问:“诗中红烛有哪些行为?用关键词概括。”(燃烧、流泪、灰心、创造光明)
梳理结构:九节诗以“红烛啊!”的呼告串联,形成“赞美—追问—觉悟—劝慰—升华”的情感脉络。
(三)意象拆解(13分钟)
任务驱动:分发《意象解码任务单》,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
色:“红”象征赤诚(“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对比李商隐未强调颜色的“蜡炬”,体会诗人对爱国热忱的显性表达。
光:“烧破世人的梦”“捣破他们的监狱”——光象征唤醒民众、打破黑暗的理想(联系五四运动背景)。
泪:“残风来侵你的光芒”——泪是理想受阻的焦虑(“残风”隐喻反动势力),与李商隐“相思泪”形成对比。
灰:“培出慰藉的花儿”——灰是奉献的代价,亦是新生的养料,体现“毁灭与创造”的辩证关系。
深度探究:
提问:“红烛为何‘一误再误’却仍坚持燃烧?”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矛盾中的觉悟:牺牲是实现价值的必然途径。
补充写作背景:
闻一多1922年赴美国留学,身在异国时饱受种族歧视,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1923年,他在回顾自己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红烛》,将其作为诗集的序诗,既是对自身创作的总结,也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动荡,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闻一多虽怀抱救国理想,但目睹现实的黑暗,内心充满矛盾与失望。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问,红烛的形象成为他献身理想、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
(四)体会矛盾情感(8分钟)
提问引导:诗中哪些地方流露出矛盾的情感?(如:赞美红烛发光发热,又痛惜它“流泪”?明知“烧蜡成灰”,却仍说“不误”?)
关键句聚焦: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对牺牲方式的困惑与追问)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揭示流泪根源:非悔恨,而是因外界阻力影响奉献效率而产生的焦虑与痛苦)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核心矛盾句:果是毁灭与痛苦,因是创造光明,两者对立统一,凸显牺牲的必然与价值)
初步理解:这种矛盾正是诗人内心激烈斗争的反映——对奉献理想的无比坚定与对奉献过程中巨大痛苦和代价的清醒认知。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简要介绍闻一多另一代表作《死水》,体会其后期诗风的变化(从《红烛》的炽热抒情到《死水》的冷峻批判),感受诗人不变的爱国情怀。
观看片段:播放闻一多事迹相关纪录片片段(如最后一次演讲),直观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红烛》精神的真实写照。
(六)课堂总结与作业
1.总结:《红烛》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更是一曲精神的绝唱。它通过“红烛”这一核心意象,以炽热的情感和矛盾冲突的张力,塑造了为理想、为光明甘愿自我牺牲的崇高形象,深刻体现了闻一多及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赤子情怀和担当精神。其精湛的诗艺(三美)与深邃的思想情感相得益彰,使之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不朽篇章。
2.作业:
必做:完成一篇短文(300字左右):结合《红烛》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的理解。
选做:
尝试创作一首短诗,选取一个具体意象(如灯、春蚕、种子等),表达某种情感或精神。
搜集其他体现奉献精神的诗句或名言,与同学分享。
来源:老谢语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