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75·8”大洪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13:35 1

摘要:1975年8月5日至8日,洪、汝河、沙、颍河、唐、白河流域连降大雨,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遂平县地处板桥水库下游,是这次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文城公社(今文城乡)受灾最重,魏湾大队(今魏湾村委)是全县受灾最重的大队。

1975年8月5日至8日,洪、汝河、沙、颍河、唐、白河流域连降大雨,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遂平县地处板桥水库下游,是这次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文城公社(今文城乡)受灾最重,魏湾大队(今魏湾村委)是全县受灾最重的大队。

这场灾害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但它发生时的情景,危难之时共产党员的精神,特别是党中央的关怀,兄弟地区的无私援助,都给幸存的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我作为魏湾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历史的见证人,将我当时亲身经历的片断回忆记录下来,也算是给后人留下点口碑资料。

那年8月5日,县委、县革委会在县城召开县、公社、大队三级干部会议。我参加了这次会议。

雨,从会议开始那天晚上下,时断时续,时大时小,到7日下午,越下越凶,很多地方积水,白茫茫的一片。参加会议的人们焦急不安,加之接到板桥水库告急,被迫终止了会议。县里用汽车,把住在汝河岸边的干部送回去抗洪抢险。一路上雷声震耳,暴雨倾注。汽车在积水脚脖深的公路上行驶。到阳丰公社,因积水不断上升,车辆不能再向前行驶了,我们只得下车赤着脚往回跑。路上听说,6日大水就已经淹了文城公社的前胡村(在魏湾的东边)。

天快黑时,我才艰难地摸到了家。灾害面前,共产党员怎能不顾群众,我没往家拐就直奔大队办公室,立即召开支委会,传达上级指示,组织力量抗洪抢险,任务是迅速将群众转移到地势较高的近邻张台公社去。谁知雨一个劲不停地下着,雨点砸到水面上激起了一串串水泡,铺天盖地一片白茫茫,北边的积水与南边的汝河水相连了,无法雨往北边的张台转移。我们只得改变计划,把群众转移到本大队的刘湾、赵庄和魏湾大队部院内三个高点。

我们支部委员分了工,规定了严明的纪律:支部委员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一律不准回家照顾自己的家属,自己的事情由本队干部统一安排。违者按党纪处理。

我负责第六、第七两个生产队。谁知从那天黑时由县里开会回来,到全家老少被洪水冲走,我都没来得及见他们一面。我一到生产队,就忙于组织两个队的青壮年帮助老幼转移,扎木筏,以应付不测。晚上9点多种,我们这里普遍积水有两米多深,三个高点的积水也有齐腰深了。我立即和生产队干部们组织老人、妇女、小孩上筏,青壮年上树,爬房。雨继续地下,水位不断地上涨,人们处于恐怖的状态中,不时听到撕心裂肝的男哭女号,一片慌乱。已经到了人人自危,自身难保的程度。

8月8日零点,远处传来闷雷般的巨响,仔细一听不像打雷,谁也说不清会发生什么事,只觉得整个人地在微微颤抖,人们一口气还没松过来,洪水已经逼到胸前,洪峰铺天盖地翻滚而来,成排的房子“扑通!扑通!”倒入水中,被巨浪吞没,一丈多高的大粪堆被打散,大小树木被齐刷刷地推倒。房顶上的人,筏上的人,树上的人,所有的人都被无情的恶浪所吞没,夜深深,水茫茫,除了一起一伏的呼救声夹杂着风浪冲击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了。

当夜,在洪水未到来时,我和村上的人同坐在房顶上东张西望,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正在心慌意乱时,一个恶浪打来,房上的人一齐被卷进水中,我喝了一口水,又浮了上来,慌乱中抓住了一领箔,刚骑上去,身子碰住一个人,我赶忙抓住他的手拉到箔上。被救的人原来是赵庄治保主任赵保全。我们骑在箔上半浮半沉,腾云驾雾似地向东冲去,一切听天由命了。出村不久,我又抓住了一棵小树,赶紧把箔让给他一人骑。我紧抓小树,凭借小树微弱的浮力随波逐流,冲到阳丰公社东南角先庄,被一棵大柳树给挡住了。洪水中我还救出了在水中呼喊“救命”的文城公社的妇联主任王大妮。我们一人一直泡到天亮。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满身伤痕。举目四望,一片汪洋大海,看不到一个村庄或一所房屋,只见水面上漂着很多死牛、死马和人的尸体,有男、有女,有大人、有小孩,浑身光光,从我们身边漂过。我的心碎了,村上的人完了!家里的老老少少完了!哭,已经哭不出来了,叫也叫不出声来了。

上午10点钟左右,水慢慢地下去了。没等水退完,我就趟着没膝的水,踏着淤泥,往家里摸。路上见不到村庄和树木,满目一片白茫茫,只看到水坑里,田埂边,桥洞中随处可见死尸横七竖八,有的死尸倒悬在树上,卡在草堆里,惨不忍睹。下午才摸到了我家西北角张台公社的翟庄,天快黑时,我幸运地碰上了赵庄的社员张景贤,死里逃生,在这里见面,多么难得呀!我俩禁不住抱头痛哭起米。心情稍平静后,他邀我随他一块到张台公社魏岗他姨家先落下脚,再商量以后的办法。到他姨家的当天夜里,我发高烧,想喝点水,水都被污染了,吃药更谈不上。我呻吟了一夜,嘴上起了大泡。躺倒了一天,水米未进。

第三天上午,我强打精神,拄住木棍,一步三摇地摸到了一片废墟的“家”。唉!全大队2000多间房屋连房基一起被挖走了,大部分耕地被冲毁,地皮也被刮走一层,10万株大小树木,连根拔起被卷走,全大队仅幸存了一株老槐树。50多部动力机械和所有农具被一扫而光,东方红拖拉机被大水从大队院内冲出160多米,翻到深沟中,碾盘、石磙、水泥结构的渠闸被推出500米之外,其中一个石磙后来在东边2公里多地的东营大队林场里才找到。

我在原来的村庄上转了几圈,伤心的泪水不住地向外流,眼前发生的一切,像是做了一场恶梦。因无法在此存身,决定先去张台公社的流水店(那里是安排文城公社从水中逃回来人的临时接待所),找我们大队的干部和社员。

在流水店,找到了大队妇联主任宋桂兰,副书记、大队长刘松厚。我们把宋桂兰留下,继续寻找干部和社员,我们先回魏湾去建窝,在原大队院内用泥窝里抓出来的树枝、破席搭个棚,作为大队办公室,又拾了块红布挂在棚前,我们说:“有红旗在,就有党在,让人们看到我们魏湾人还在,党还在。”

停了一天,第六生产队队长吕全法也回来了。我们让他在他队的旧址上也搭一个棚子,说明你们生产队人还在,让幸存的人尽快回来。

水后的第四天,副支书尚天更、刘康金相继从宿鸭湖辗转回来。他们两家人损失惨重,都仅仅剩下一个小孩子。大水到来之前,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顾不上自己的家,自己的一家人究竟如何转移,如何落水,又如何被洪水卷走,冲到什么地方遇难,他们一概不知,7个支部委员的家庭亲人能出水得救的很少,大部分丧生。我的父母、妻子、儿女7口人,失去了5口,只剩下我和我的5岁小女儿(女儿当时是和我大哥一家一起被冲走,后来得救的)两人。7个支部委员幸存下来5个。

飞机不断地向灾民投下八方支援的救命馍饼。我们支委会组织社员兵分两路,一方面派人到各处寻找被洪水冲走的亲人,另一方面组织一部分人到汝河南岸的黄西河领取救灾的米面和其他物品,大队院内支了一口大锅,回来的人都过集体生活。生活安顿下来后又立即组织群众到张台公社、文城公社领取油毡、大席。搭起了防雨庵棚,让人们暂且有个栖身之处。

我们大队原有375户人家,1976口人,这次被洪水淹死了929口人。23户人家全家遇难,17个孩子变成了孤儿,156人失去了妻子或丈夫。

到了夜晚,丈夫思念妻子,妻子想念丈夫父母思念儿女,儿女更是怀念父母,各个庵棚里哭声一片,撕人心肺。我们支委会几个干部哪个没失去自己的亲人啊!繁忙之余,无人之处哪个不抹眼泪呀!但看到别人哭泣时,还是强打精神,噙任眼泪去劝解开导他们。有时怎么也控制不住,只好和他们一起痛哭起来。

危难之中见精神,正如当时一首歌唱的那样:“爹亲娘亲不如党和毛主席亲,千好万好没有社会主义好。”水灾一发生,党中央和毛主席就派飞机往这里投食品,大批物资往这里运,解决大伙的吃、穿、住问题。中央派来的慰问团,解放军派来的医疗队和北京派来的医疗队先后来到我们魏湾大队给灾民们治疾病,挽救了不少的垂危病人。痛心、感激之心交合在一起,人人流泪,人人感激,他们说:“要是在旧社会遭到这样的大灾大难,淹不死也得饿死啊!”

过春节时,上级又给每个农民发了3斤白面粉,半斤猪肉,半斤粉条,一两香油,每户又发给2斤食盐,两盒火柴。这在当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算是不错了。家家户户吃上了节日的饺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渲染了新春佳节的欢乐,暂时驱散了人们心头失去亲人的痛苦。

上级的关心和兄弟地区的支援使我们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要化悲痛为力量,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和毛主席的恩情。

我们有了简陋的庵棚暂且可以安身之后,就着手去搞生产自救。我们魏湾大队原有良田4000多亩,都是上等好地,又紧靠板桥水库,很多耕地可以灌溉,旱涝保丰收,曾引起周围的人们的羡慕。但憎恶的洪水把耕地刮去了一层活土,有的被冲成几十米长,宽几米的深沟壑,确的被冲成了沙石滩地,造成600多亩耕地无法耕种。这时候国家拨来的第一批农业机械,就分给了我们两台“东方红”拖拉机,一台“55”胶轮拖拉机和一部播种机。小小的魏湾大队,给的各种救灾物资折款就达22万元。

种麦时,黑龙江建设兵团带来了三台拖拉机和两部播种机,连小麦种子都是他们带来的。他们不分昼夜地给我们播种,在很短时间内就给我们播种了3000多亩小麦,为我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打下良好基础。社员们起早贪黑整修耕地,在田埂、地边、路旁种油菜和蔬菜,解决吃菜问题。辛勤的耕耘,结出了丰硕之果,1976年我们取得了粮油较好收成。我们大队被评为遂平县生产自救的先进单位,《河南日报》社记者来我们魏湾采访,总结经验,省电视台也来我队拍摄新闻纪录片。

洪水冲走了一个旧魏湾,我们决心要用双手去建设一个新魏湾。为尽快地住上新房,男女老少齐动手,起早睡晚做坯烧砖,上级发下来的建房木料和其他用材,一批一批地运来帮助农民建房。我整天跑上跑下,连我唯一幸存的五岁小女儿也顾不上照顾了,托给我大嫂照管。为了节省开支,我和几位支委会的干部外出都身带干粮住候车室。为了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减轻国家负担,我们又组织青壮年上山崩山炸石备料建房基。北京清华大学的师生们也来我们魏湾帮助我们设计建设住房。仪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就建成了1700多间砖瓦排房,玻璃窗户、红漆门、住室、储藏室、厨房都有。

灾难深重的魏湾,逐渐恢复了生机。昔日的废墟已不存在,魏湾村已经是瓦房成排绿树成荫了。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