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无序竞争乱象有哪些?探讨一下治理这些乱象的思路措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0:04 1

摘要:今天新华社权威消息“总书记部署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迅速置顶各大平台热榜。其中,备受关注的是“六个着力点”,一是着力整治企业无序竞争乱象,二是着力整治政府采购招标乱象,三是着力整治地方招商引资乱象,四是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五是着力补齐法规制度短板,六是着

今天新华社权威消息“总书记部署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迅速置顶各大平台热榜。其中,备受关注的是“六个着力点”,一是着力整治企业无序竞争乱象,二是着力整治政府采购招标乱象,三是着力整治地方招商引资乱象,四是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五是着力补齐法规制度短板,六是着力纠治政绩观偏差。

本文重点探讨一下企业无序竞争乱象有哪些?如何治理。

着力整治企业无序竞争乱象。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卷”,引发“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必须依法依规加以整治。要加强对重点行业的产能治理,依法依规治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的无序竞争,推动行业提质升级。进一步完善价格治理机制,加快推进修订价格法,依法依规查处价格垄断、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发挥标准引领产业升级作用,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质量等增强竞争力。引导平台企业优化规则、合理收费,有针对性纠正侵犯平台内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价格恶性竞争:企业通过非理性定价手段扰乱市场秩序,如低价倾销、操纵价格、恶意比价、哄抬物价等。例如,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以低于原料成本的价格抛售产品,导致许多企业库存积压、利润锐减,某织造企业生产的坯布价格甚至低于棉花采购价,最终被迫关停生产线。

质量低劣竞争:企业通过降低质量标准、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等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比如,浙江宁波某公司销售的消防应急灯未取得强制性认证,断电续航时间不足国家标准一半;浙江诸暨直播售假案中,仿珍珠项链被包装成 “天然南洋珠” 销售,涉案金额达 60 万元。

知识产权侵权:企业通过非法使用他人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不正当竞争,包括商标侵权、假冒专利与著作权侵权等。例如,江西某科技公司仿冒 “极米” 投影仪商标,形成代工、包装、销售全链条侵权网络;河北邢台两家抖音店铺通过直播销售自行组装的假冒华为手机,涉案金额 1640.8 万元。

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分割:地方政府或行政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如设置市场准入壁垒、干预资源配置、政策倾斜与地方保护、分割销售市场等。例如,江西某县城管局通过招标限定共享单车经营权,仅允许两家本地企业运营;重庆某建材企业联合同业签订协议,划分销售区域并固定价格。

信用缺失:企业通过严重违法行为破坏市场诚信体系,引发行业恶性竞争,包括虚假宣传与造假、伪造资质与文件、恶意拖欠账款与欺诈等。比如,河北某啤酒厂通过 “小额履约、大额欺诈” 手段骗取供应商 400 万元货物后 “换壳重生”;某自媒体长期发布贬低比亚迪的虚假内容,博取眼球、赚取流量。

同质化低效竞争:企业过度依赖模仿和重复投入,缺乏技术创新与差异化发展,包括技术同质化、产能重复扩张、市场策略单一等。例如,深圳电子烟行业曾陷入 “价格战 — 降质 — 再降价” 的恶性循环,1500 家企业中仅 3% 拥有核心技术;全国钢铁产能过剩,河北钢铁行业粗钢产量占全国 20%,但高端产品占比不足 10%。

治理“内卷式” 无序竞争乱象,需坚持 “问题导向、系统施治、标本兼治” 原则,聚焦各乱象的根源,从 “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引导市场、优化生态” 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市场竞争从 “无序内卷” 向 “有序良性” 转变。

1.治理价格恶性竞争

要针对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出台专项价格监管规则,打击 “虚假标价”“先涨后降”“低价引流后抬价” 等套路,规范平台 “价格战” 营销行为(如禁止平台强制商家 “低价冲量”)。

要强化供需调节,缓解 “产能过剩”。结合产业政策,对钢铁、光伏、家电等易陷入 “价格内卷” 的行业,通过 “产能预警机制” 引导企业理性扩产,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低价倾销(如对过剩产能实施 “有序退出” 补贴)。支持企业通过 “差异化产品”“增值服务” 跳出价格战,例如对研发高端产品、拓展细分市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研发补贴。

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 “自律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制定 “行业价格自律公约”,明确合理的价格区间与竞争边界,推动企业达成 “不搞恶性低价竞争” 的共识,同时避免协会组织 “价格同盟”。

2.治理质量低劣竞争

要强化全链条质量监管,实现 “全程可追溯”。推行 “事前准入 + 事中抽检 + 事后严惩” 的全流程监管模式:事前严格执行产品强制认证(如 3C 认证),杜绝 “无证生产”;事中扩大抽检范围(尤其是电商、直播等渠道的非标产品),利用大数据监测质量投诉热点;事后对制假售假企业实施 “顶格处罚”(如吊销执照、列入失信名单),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要建立 “产品质量追溯平台”,要求企业公开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检测报告等信息,让消费者通过扫码等方式快速查询质量信息(如食品、药品、母婴用品等重点领域率先全覆盖)。

要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推动 “优质优价”。对标国际先进标准,修订完善重点行业的质量标准(如消防器材、建材、电子产品等),提高 “合格线”,淘汰不符合标准的落后产能。

要建立 “质量分级制度”,鼓励企业参与 “优质产品认证”(如 “中国绿色产品”“高端制造认证”),通过政策引导(如政府采购优先选择优质产品、给予质量溢价补贴)让 “优质优价” 成为市场常态。

要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降低 “维权成本”。简化消费者质量维权流程,推行 “在线投诉 + 快速理赔” 机制,支持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开展 “集体诉讼”,对群体性质量问题(如某批次产品普遍不合格)快速介入。

3.治理知识产权侵权

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强化 “依法维权”。修订完善《专利法》《商标法》,提高侵权赔偿金额(如明确 “惩罚性赔偿” 的适用场景,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加倍处罚),让侵权者 “得不偿失”。

要建立 “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通道”,针对电商、跨境贸易等领域的侵权纠纷,简化立案、取证流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固定侵权证据),缩短维权周期(从目前平均数月压缩至数周)。

要加强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同,打击 “全链条侵权”。建立市场监管、公安、海关、司法等部门的 “知识产权执法联动机制”,对 “代工 — 包装 — 销售” 全链条侵权行为(如仿冒名牌、盗版软件)开展专项打击,摧毁侵权产业链(如查封生产窝点、冻结销售资金)。

要针对跨境侵权(如海外电商平台销售假冒国产商标产品),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跨境通”,让侵权行为 “无处遁形”。

要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与服务,降低 “创新成本”。建设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利检索、布局、转化等一站式服务,降低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成本(如对小微企业的专利申请费、年费给予减免)。

要鼓励 “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享知识产权,通过 “专利池”“技术联盟” 等模式,让中小企业低成本获得核心技术,减少 “被迫侵权” 的冲动。

4.治理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分割

要全面清理 “地方保护政策”,打破 “准入壁垒”。开展 “地方保护政策专项清理行动”,重点废除各地设置的 “隐性门槛”(如要求企业在本地注册、缴纳社保才能参与政府采购,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商超),确保 “全国一张清单” 管理市场准入(即 “全国统一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要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行为,要求各地政府采购项目 “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禁止设置 “本地企业优先”“限定本地品牌” 等条款,通过 “电子招投标平台” 实现招标流程全公开、可监督。

要规范行政权力,杜绝 “滥用行政干预”。明确 “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负面清单”,禁止地方政府通过 “补贴、税收优惠” 等方式倾斜本地企业(如对本地企业给予 “排他性补贴”,变相排挤外地企业),确保各类市场主体 “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要建立 “行政垄断行为举报与问责机制”,由中央层面(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对地方政府的市场分割行为进行督查,对违规者严肃问责(如通报批评、考核降级)。

要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构建 “全国统一市场”。加快实现 “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如打通社保异地接续、统一企业征信标准、推进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让企业 “无论在哪,都能公平获取资源”。

要建设 “全国统一的要素交易平台”(如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避免各地 “各自为政” 分割要素市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5、治理 “信用缺失”

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实现 “信用信息全共享”。整合市场监管、税务、金融、司法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建立 “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档案”,记录企业的守信与失信行为,并向社会公开,让企业 “信用状况一目了然”。

要推动 “信用信息跨领域应用”,将企业信用与政府采购、银行贷款、资质审批等挂钩(如失信企业不得参与政府采购、银行限制放贷),形成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的格局。

要加大失信惩戒力度,提高 “失信代价”。对恶意拖欠账款、虚假宣传、伪造资质等严重失信行为,实施 “联合惩戒”(如列入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经营异常名录”,限制企业法定代表人高消费、出境),让失信企业 “寸步难行”。

要针对 “换壳重生”(失信企业注销后重新注册新公司)的行为,建立 “企业信用关联机制”,通过追溯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信息,对其新设立企业实施 “重点监管”,杜绝 “换壳逃责”。

要强化企业诚信教育,引导 “主动守信”。推动企业建立 “诚信经营承诺制度”,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公开诚信承诺(如不虚假宣传、不拖欠账款),并接受社会监督。

要开展 “诚信企业示范创建” 活动,对连续多年守信的企业给予 “诚信标杆” 称号,并在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项目审批优先)上倾斜,营造 “守信光荣、失信可耻” 的市场氛围。

6.治理 “同质化低效竞争”

要加大科技创新支持,提升 “企业创新能力”。针对中小企业 “研发投入不足” 的问题,实施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补贴” 等政策(如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 100% 以上),降低创新成本。

要建设 “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围绕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由政府牵头搭建 “产学研用” 协同平台,为企业提供 “卡脖子” 技术解决方案,避免企业 “各自为战” 重复研发。

要引导企业 “差异化竞争”,跳出 “同质化陷阱”。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 “细分市场定位”,例如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转型(如家电企业从 “低价整机” 转向 “智能家电 + 定制服务”),支持服务业企业打造 “特色品牌”(如餐饮企业聚焦 “地方特色 + 健康养生”)。

要对 “差异化创新产品” 给予市场推广支持(如通过政府展会、电商平台专题推荐等方式帮助企业打开市场),让 “差异化产品” 获得更高市场回报。

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 “低效产能退出”。建立 “产业低效产能预警与退出机制”,对高耗能、低附加值、同质化严重的产能(如低端纺织、小化工),通过 “环保标准提升”“能耗限额管控” 等方式倒逼其退出,为优质产能腾出市场空间。

要推动 “产业集群升级”,引导同一行业的企业 “错位发展”(如在产业集群内,有的企业聚焦研发,有的聚焦生产,有的聚焦物流),形成 “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的产业生态,避免 “千企一面” 的同质化竞争。

“内卷式” 无序竞争乱象本质上是 “市场规则不健全、监管不到位、企业短视化、地方保护主义” 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理需把握三大核心:“破立结合”:既要 “破除” 违法违规、扰乱秩序的行为,也要 “建立” 长效机制。“上下协同”:中央层面统筹制定统一规则,地方层面严格执行、清理本地壁垒,避免 “上热下冷”。“内外联动”:既要通过政府监管 “外力规范” 市场秩序,也要通过引导企业树立长期主义、激发创新动力 “内力驱动” 良性竞争,最终实现 “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消费者受益” 的共赢格局。

来源:随言2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