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春天,武大樱花大道挤满打卡的游客,学校官微每天更新花期预报,生怕怠慢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可同样是这所 985 名校,面对一篇下载量破 31 万次的硕士论文,却选择了装聋作哑 —— 从 8 月 1 日宣布组建调查专班,到 9 月 16 日整整 47 天,别说调
樱花季的武汉大学有多热闹,现在的它就有多沉默。
每年春天,武大樱花大道挤满打卡的游客,学校官微每天更新花期预报,生怕怠慢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可同样是这所 985 名校,面对一篇下载量破 31 万次的硕士论文,却选择了装聋作哑 —— 从 8 月 1 日宣布组建调查专班,到 9 月 16 日整整 47 天,别说调查结果,连一句 “进展通报” 都吝啬给出。
这篇题为《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的论文,到底藏着什么猫腻?能让新华社两次发文怒批 “甩锅”,让《中国新闻周刊》直指其为 “学术车祸现场”,更让无数网友看得目瞪口呆。
如果不是被网友扒出来,谁能想到堂堂 985 高校的硕士论文,能错得这么离谱。
论文作者杨某媛是武大 2021 级世界经济硕士,这篇号称研究中印两国生育与家暴关系的学术论文,下载量高达 31 万次,在武大来源论文里排第一。可仔细一看,简直是大型翻车现场:
开篇没多久就出现 “神来之笔”—— 把新中国成立年份写成 “1049 年”。网友调侃:“这是穿越回宋朝了?比赵匡胤建国还早 60 年。” 更离谱的是,论文里反复引用 “2001 年《离婚法》出台”,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根本没有《离婚法》,相关规定明明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里。
除了这种低级错误,论文的逻辑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一段结论赫然写着:“本研究未发现显著差异,因此差异显著”,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就像说 “我没吃饭,所以我饱了” 一样荒诞。《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比对后发现,近一半内容涉嫌抄袭 2022 年《现代世界警察》的文章,连标点符号都懒得改,却没标出处。
网友们炸了锅:“我高中议论文都比这严谨!”“这水平答辩怎么过的?导师没看吗?” 更有人质疑:“这难道是用 AI 瞎编的?连基本学术规范都不讲?”
要知道,学术论文讲究的就是严谨二字。别说是 985 高校,就算是普通本科毕业论文,出现这种常识性错误都会被打回重写。可这篇错漏百出的论文不仅顺利通过,还成了下载量冠军,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就在舆论越炒越热的时候,知网突然上演了一出 “骚操作”。
9 月 10 日上午,有网友发现这篇论文突然从知网下架了。大家正猜测是不是学校要动手处理,结果第二天凌晨,论文又悄咪咪地上架了,31 万次下载量一点没少。记者赶紧咨询知网客服,得到的回复居然是:“不清楚具体原因,我们也是接到通知操作的。”
这波操作可把人看傻了。根据知网自己的规定《中国知网网络出版文献出版状态变更与内容更正规范》,论文下架要么是作者申请,要么是期刊编辑部书面申请,而且得说明理由,比如内容涉密、侵犯权利之类。可杨某媛之前还在社交平台炫耀 “保研成功、通过法考”,根本不可能自己申请下架;期刊编辑部更没发任何声明。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种 “下架又上架” 的情况极其罕见,要么是内部操作失误,要么是有人想 “冷处理” 却没协调好。腾讯网梳理发现,按规定如果论文有问题该标 “撤回” 标识,但这篇论文啥标记没有,上架后跟没事人一样。
网友们吐槽:“这操作比论文还离谱!跟考试作弊被抓,又偷偷把小抄塞回兜里似的。” 更有人担心:“这么明显的问题都能随意上架,知网的审核是摆设吗?”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武汉大学的反应堪称 “教科书级摆烂”。
8 月 1 日,学校总算发了个通报,说 “组建工作专班,全面调查复核”,承诺 “以事实为依据,严格处理”。可这之后就没了下文,一天天过去,连个 “调查进行中” 的说明都没有。
等到 9 月 16 日,47 天过去了,网友们终于坐不住了。有人算了笔账:“硕士生写篇论文也就一个月,47 天够重写三篇了!”“程序员 47 天能开发两个 APP,武大连句进展都写不出来?”
对比之下,西安交大今年处理的一起学术不端事件显得格外利落。3 月 12 日有人举报副教授抄袭,学校 14 日就查清事实,直接解除聘用,前后只用了 3 天。网友们忍不住对比:“同样是 985,差距怎么这么大?”
更让公众不满的是武大的 “双重标准”。平时樱花季,学校恨不得天天发宣传片吸引游客,连花瓣飘落的速度都要直播;可到了学术不端问题上,就开始拿 “学术自治” 当挡箭牌。
新华社 8 月 13 日发文批评这种态度:“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这是典型的向上甩锅!”
9 月 9 日又发文炮轰:“通报不能开空头支票,公众要实在事,不要漂亮话!”
其实这不是杨某媛第一次引发争议。2023 年她指控同校男生在图书馆性骚扰,法院两审都驳回了她的诉求,认定男生只是在挠湿疹。可她败诉后不仅不反思,反而在社交平台炫耀升学成果,还扬言要继续阻碍对方发展。如今论文出问题,学校这种拖延态度,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想 “冷处理”。
这事儿之所以让大家这么愤怒,根本原因是触碰了学术诚信的底线。
香港浸会大学的做法就很干脆。本来已经拟录取杨某媛读博,看到论文争议后,8 月 6 日就直接把她从名单里移除,明确表示 “这是对学术诚信的表态”。可作为母校的武汉大学,却连个调查进展都不肯说。
网友们的诉求其实很简单:不是非要谁身败名裂,而是想要一个透明的调查过程。就像有评论说的:“哪怕你说‘还在核对数据’‘专家意见没统一’,都比装聋作哑强。” 毕竟学术诚信是大学的生命线,越是名校越该珍惜自己的羽毛。
武汉大学作为 “双一流” 高校,享受着国家资源和公众信任,更该明白:樱花再美,美不过学术诚信;名声再响,也经不住敷衍塞责。47 天的沉默,消耗的不仅是公众的耐心,更是大家对高等教育的信任。
现在距离武大承诺调查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了,我们仍然在等一个说法。
所以,武大,别等了。
希望这所百年名校能明白:面对问题敢于担当,比任何樱花宣传都更能赢得尊重。学术殿堂容不得半点虚假,更容不得拖延塞责的 “烂尾楼” 调查!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