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画中的火车,永远开往他未能到达的明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0:41 1

摘要:1890年5月,文森特·梵高在法国瓦兹河畔的奥维尔小镇完成了《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这幅尺寸为72×90厘米的布面油画,成为他生命最后阶段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现藏于俄罗斯普希金美术馆。

《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

荷兰|文森特·梵高

1890年

普希金美术馆藏

1890年5月,文森特·梵高在法国瓦兹河畔的奥维尔小镇完成了《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这幅尺寸为72×90厘米的布面油画,成为他生命最后阶段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现藏于俄罗斯普希金美术馆。

《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局部

此时的梵高,正处于艺术创作的爆发期与人生困境的交织中,画作中看似寻常的火车站景观,实则隐藏着他对生命、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复杂思考。

《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局部

从人生境遇来看,这幅画的创作始于梵高短暂的“奥维尔时光”。1890年6月,经历了圣雷米精神病院的治疗后,梵高在弟弟提奥的安排下,来到距离巴黎不远的奥维尔,希望在乡村的宁静中稳定精神状态。彼时的他,精神仍处于脆弱边缘,时常被焦虑与抑郁困扰,但对绘画的执着从未消减。奥维尔的火车站是他日常观察世界的重要窗口——这里既是连接小镇与外部世界的枢纽,也是他与弟弟提奥保持联系的象征(提奥在巴黎工作,两人常通过火车寄送信件与画作)。火车站的蒸汽、铁轨、车厢,在他眼中不仅是工业时代的符号,更是承载着希望与孤独的载体,成为他挥毫创作的灵感来源。

《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局部

从艺术风格发展来看,这幅画延续了梵高后期标志性的笔触与色彩语言,却也暗含着他对现实观察的细微转变。在圣雷米时期,他的作品(如《星夜》)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与扭曲的线条,充满了对精神世界的投射;而到了奥维尔,乡村的自然景观与日常场景让他逐渐将目光拉回现实,笔触虽依旧奔放有力,却多了几分对细节的刻画——画中的火车车厢线条清晰,铁轨向远方延伸,站台上的人物虽小巧却形态分明,蒸汽在蓝色天空下呈现出柔和的渐变,色彩搭配(暖黄的车厢、深蓝的天空、灰色的铁轨)既保留了他一贯的高对比度,又多了几分和谐与沉静,展现出他在艺术表达上的成熟与平衡。

《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局部

从情感寄托层面来看,《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更是梵高内心世界的“视觉日记”。对他而言,火车是“连接”的象征——连接着他与提奥的亲情,连接着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连接着他对艺术理想的追求。画中没有激烈的情感冲突,却在平静的场景中藏着他对生活的微弱期待:蒸汽火车仿佛正准备出发,带着希望驶向远方,正如他在书信中曾写道的“我仍想为生活找到一点意义”。然而,画面深处也藏着难以掩饰的孤独——空旷的站台、简洁的场景,没有过多的人物互动,暗含着他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感。这种“希望与孤独并存”的情感,正是他生命最后阶段的真实写照。

《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局部

1890年7月,梵高在奥维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成为他生前最后创作的一批作品之一。这幅画没有《向日葵》的热烈,也没有《星夜》的奇幻,却以最朴素的日常场景,记录了他对世界的观察、对情感的寄托,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带车厢和火车的景观》局部

时隔135年,当我们安静欣赏这幅作品时,仍能透过奔放的笔触与鲜明的色彩,感受到这位荷兰艺术家在生命最后阶段,对生活与艺术最真挚的热爱与思考。

来源:山房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