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的春,惠风和畅。清明假期三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7.9亿人次,创清明假期出行量新高;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周末,多个城市演唱会现场人潮涌动,荧光棒汇成星海,也为周边商场乃至整个城市带来巨大客流;与此同时,城市公园、近郊乡村鲜花盛开,踏青游客络绎不绝,由“
4月的春,惠风和畅。清明假期三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7.9亿人次,创清明假期出行量新高;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周末,多个城市演唱会现场人潮涌动,荧光棒汇成星海,也为周边商场乃至整个城市带来巨大客流;与此同时,城市公园、近郊乡村鲜花盛开,踏青游客络绎不绝,由“看花”延伸出的餐饮住宿、文创购物、旅拍直播形成了一轮新的经济增长点。节假日不再只是“时间的容器”,它也见证了“假日经济”的发展繁荣。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电影演出、城市露营、果园采摘、主题酒店、温泉民宿、特色餐饮等,组成了缤纷的假日经济风景线。
通过短期爆发式消费撬动长期经济活力是假日经济的典型特征,这也让它成为扩大内需的有效工具。它极大调动了旅游、交通、酒店、餐饮、零售等不同行业的高效联动,为长期的产业升级转型带来有益的铺垫;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供应链条被激活,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复苏转型迎来新的机遇;季节性岗位需求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
每年“黄金周”期间,旅游收入、电影票房、商场营业额等均呈现爆发式增长。以今年春节期间为例,据新华社报道,2025年春节假日期间(1月28日至2月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3亿人次;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90亿元,创下新的历史纪录;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20.94亿元,免税购物24.05万人次,人均消费8706元……
我们需要看到,假日经济不仅与消费行为相关,也是当前人们平衡、应对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方式。无论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还是出于守护平凡人精神家园的目的,都应对假日经济的发展予以更多的重视、规范和扶持。
为提升假日消费体验,让其成为一项愉悦放松的消费选项,相关部门还应在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上做文章,例如优化交通与物流网络,做好热门景区、城市商圈的交通衔接工作,提升“到达”的便利性。还要增加临时医疗、治安、环卫等公共服务供给;建立节假日应急预案,应对突发天气、人流超载等风险;“看见”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假日消费需求,优化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等,使游客的假日出行消费安心、放心和舒心。
对地方而言,发展假日经济应着力挖掘地方特色IP,推广“一城一品”文旅品牌,焕新消费体验的场景,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互补、各有特色的假日经济圈。鼓励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开发民俗节庆、采摘体验等特色假日产品,吸引本地及周边消费。
尽管假日经济犹如烟火表演一样绚烂,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如过度依赖“节日燃料”,一旦狂欢退潮,市场可能陷入长久的沉寂,甚至会因盲目扩张埋下债务的暗雷。
为充分激发假日经济活力,让短期的火爆变成可持续的繁荣,优化长假与小长假分布、探索错峰休假的“弹性休假”制度等呼吁应尽快在政策层面予以研究及落实,以缓解集中消费带来的资源压力。有关部门应深度关注、剖析假日经济相关产业的结构性短板,克制浮躁、立足长远,让假日经济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
假日消费承载着人们对休闲时刻的浪漫构想,包含有人们独有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念。假日经济中涌动的“诗和远方”情结,折射出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深层渴望。守护这份理想,将消费场景与精神价值有机融合,才能让假日经济既点燃钱包,也滋养心灵,实现物质与文化的双重振兴。
团结报2025年4月8日一版
作者 _ 蒋天羚
本期编辑 _ 李可 赵昕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