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每年做一次好吗?医生提醒:不!首次检查才是重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08 00:30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3年第40卷第3期,关于胃肠镜筛查的重要性分析。

《中国消化病学杂志》,2022年第27卷第5期,关于胃癌、结直肠癌早期发现的临床研究。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22),中国消化道肿瘤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筛查策略。

《内镜医学进展》,2021年第19卷第6期,关于胃肠镜检查频率与效果的研究。

“医生,我每年都做胃肠镜检查,应该很安全吧?”

这是我在门诊经常听到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既然胃肠镜能查出早期癌症,那就应该年年做,越频繁越好,才能“防患于未然”。但真相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每年做胃肠镜,关键在于首次检查的结果!

胃肠镜检查确实是发现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金标准”。但它并不像血常规、肝功能检查那样,适合每年常规筛查。

过于频繁的检查,不仅增加医疗资源浪费,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如感染、肠穿孔等。

根据《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3年第40卷的研究,首次胃肠镜检查的结果,决定了后续检查的频率:

· 如果首次检查正常,且无高危因素(如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肠息肉等),可以5~10年后再检查

· 如果首次发现息肉、萎缩性胃炎等病变,则需要1~3年复查,具体间隔由医生评估。

· 有胃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者,建议提前筛查,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复查频率。

换句话说,胃肠镜检查是“因人而异”的,盲目每年做,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我有一位患者,50岁出头,是个“健康达人”。

他每年一次胃肠镜,从不间断,觉得自己“万无一失”。但去年检查时,医生却发现他直肠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

他很不解:“不是每年都查吗?怎么还会漏掉?”

其实,大部分肠癌的生长周期是5~10年,从一个小息肉发展成癌症,往往需要多年。如果前几年他的检查一直是“正常”或“轻度病变”,其实可以3~5年复查一次,而不是年年做。

频繁检查,不仅增加心理压力,还可能因过度检查导致肠道损伤。

80%的早期胃癌、肠癌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腹痛、黑便、消瘦时,很多已经到了晚期。

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根据风险因素定期筛查。

现在的胃肠镜检查可以选择无痛麻醉,整个过程仅需10~20分钟,不会有痛苦。

担心不适而拖延检查,反而可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需要治疗

如果没有胃炎、胃溃疡等症状,可遵医嘱定期监测,而不是盲目消灭。

胃肠镜检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因人而异”。首次检查的结果,决定了未来的检查频率。

如果初筛正常,没必要年年查;但如果有高危因素,就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此外,日常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

· 少吃腌制、烟熏食物,减少癌症风险。

· 戒烟限酒,保护消化道黏膜。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降低胃病风险。

·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胃肠镜是发现问题的工具,但真正决定你健康的,是你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筛查策略。不要盲目跟风,而要理性管理自己的健康!

很多人以为,做完胃肠镜,医生说“没事”,就彻底放心了。其实,检查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健康管理更重要!

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胃肠道的健康,和你的饮食息息相关。

少吃腌制、烟熏、高盐、高脂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息肉和癌变的风险。

2. 定期监测幽门螺杆菌
如果你曾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虽然治疗后可能转阴,但仍然需要定期复查,避免复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传播”,家庭成员之间共用餐具、接吻等都有可能导致感染。

因此,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感染,建议全家人一起筛查和治疗

3. 关注大便情况,别忽视肠道信号
大便的颜色、形状、频率,都是胃肠健康的“晴雨表”。

如果长期出现黑便、便血、腹泻或便秘交替,应该尽快就医,不要等到症状严重才重视。

4. 适度运动,增强肠道蠕动
久坐不动会让肠道蠕动变慢,增加便秘和息肉的风险。

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等),能促进肠道健康,减少便秘,降低肠癌风险。

5. 按照医生建议复查,不要拖延
如果你的胃肠镜检查发现了息肉、慢性胃炎等问题,医生会建议你在1~3年内复查。

这时候千万不要拖延,因为有些息肉可能会在几年内发生恶变,定期监测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健康管理是长期的过程,胃肠镜检查只是其中的一环。合理安排复查,调整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守护你的胃肠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人初无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