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最完美的四个皇帝,想抹黑也无处下手,你最敬佩哪一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2-11 00:36 1

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如繁星般涌现,据统计,自秦始皇嬴政开启皇帝制度,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这两千多年间,总共诞生了四百多位皇帝 。这些皇帝,性格、才能、功绩各不相同,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王兴衰史。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如繁星般涌现,据统计,自秦始皇嬴政开启皇帝制度,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这两千多年间,总共诞生了四百多位皇帝 。这些皇帝,性格、才能、功绩各不相同,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王兴衰史。

在这众多帝王里,有不少人因各种原因饱受争议,甚至被后世抹黑。比如商纣王,被描述为荒淫无道、残暴不仁的典型;隋炀帝杨广,虽有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等功绩,却也因好大喜功、滥用民力,被视为昏君。然而,有这样四位皇帝,他们以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和辉煌的功绩,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让人想抹黑都无从下手。他们的故事,犹如一部部传奇,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四位皇帝的传奇人生。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他的身世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 。然而,在他尚在襁褓之中时,就遭遇了 “巫蛊之祸”,这场政治灾难让他的家族几乎覆灭,他也被牵连入狱,在狱中度过了艰难的童年。

幸运的是,廷尉监邴吉同情太子一家的遭遇,在狱中悉心照顾刘询,为他找来乳母,用自己的俸禄供他衣食。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刘询才得以出狱,被送到祖母史良娣的娘家抚养。在民间,刘询与普通百姓生活在一起,亲身经历了百姓的艰辛。他看到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却依然生活困苦;感受到了百姓们对赋税徭役的抱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些经历,让刘询深刻地了解了民间疾苦,也为他日后的治国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无子,霍光等大臣迎立刘询为帝。刘询即位后,深知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他决心大展宏图,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政治上,他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他亲自过问政事,加大对地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力度,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派出使者巡游地方,对地方官进行监督考核。对于能力强、政绩突出的官员,给予奖励;对于能力不行的官员,则进行惩罚。比如,名臣黄霸在担任颍川太守期间,政绩卓著,汉宣帝下诏表扬,并给予 “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两千石” 的奖励。他还延续汉武帝时期的 “十三州刺史” 监督体制,涌现出了一批政绩优异、不畏强权的刺史,如颍川刺史赵广汉,秉公审理案件,抓获了许多祸害百姓的贪官豪族,在长安担任京兆尹之后,继续秉公执法,赢得百姓的交口称赞。此外,汉宣帝严惩高级官员的贪腐行为,大司农田延年为拥立汉宣帝登基立下汗马功劳,但在修建汉昭帝陵寝时,利用职权贪污 3000 万账款被揭发,汉宣帝坚持秉公执法,田延年畏罪自杀。

经济上,刘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他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大力推行重农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他多次下令减免田租、口赋等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使农民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例如,本始元年(公元前 73 年),汉宣帝下诏减少天下口钱;地节三年(公元前 67 年),又下诏免除当年田租。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同时,他还注重商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商品流通,加强市场管理,使得商业活动日益活跃,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军事方面,汉宣帝完成了汉武帝未竟的事业,征服匈奴。本始二年(公元前 72 年),汉宣帝联合乌孙,共同出击匈奴,给匈奴以沉重打击。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匈奴发生内乱,日逐王先贤掸率众降汉,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三十六国,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交流,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此外,他还成功地平定了西羌的叛乱,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 。他出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然而王莽的改革未能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反而导致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困苦,各地起义不断。

刘秀虽为汉室宗亲,但因 “推恩令” 的实施,到他这一代时,家族已经逐渐没落,沦为普通的平民百姓。早年的刘秀,过着平凡的农耕生活,他为人谨慎宽厚,勤于农事,对庄稼的种植和生长有着浓厚的兴趣,常被兄长刘縯嘲笑,被比作汉高祖刘邦碌碌无为的二哥刘喜。然而,刘秀并非胸无大志之人,他在田间劳作的同时,也在默默关注着天下局势的变化,等待着一展宏图的机会。

新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秀与兄长刘縯也在南阳郡舂陵乡起兵,加入了反莽的队伍,史称 “舂陵军” 。由于起义军初期力量薄弱,装备简陋,刘秀甚至连战马都没有,只能骑着一头牛冲锋陷阵,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跨牛上阵”。后来,刘秀在一场战斗中缴获了一匹战马,才得以骑着马作战。为了增强实力,舂陵军与绿林军联合,共同对抗王莽的军队。在与绿林军的合作过程中,刘秀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他率领军队多次取得胜利,逐渐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

公元 23 年,刘秀迎来了人生中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 昆阳之战。当时,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率领四十二万大军,前来围剿绿林军。面对敌众我寡的悬殊局面,昆阳城内的绿林军将士们陷入了恐慌,许多人甚至想要分散逃离。关键时刻,刘秀挺身而出,他冷静地分析了局势,认为只有集中兵力坚守昆阳,等待援军,才有一线生机。他的建议得到了部分将领的支持,于是刘秀亲自率领十三名骑兵,趁夜突出重围,前往周边地区调集援军。在刘秀的努力下,他成功地集结了一万多名援军。随后,刘秀身先士卒,率领三千敢死队,向王莽军的中军大营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在战斗中,刘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敌军的弱点,制定了合理的战术。同时,他还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让他们充满了战斗的勇气。最终,刘秀的军队成功地突破了王莽军的防线,斩杀了王寻,使得王莽军陷入了混乱。而此时,昆阳城内的绿林军也趁机出击,与刘秀的援军内外夹攻,一举击败了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刘秀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让他声名远扬,也为他日后的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昆阳之战的胜利并没有给刘秀带来安稳的生活。随着刘秀兄弟的威望日益提高,他们引起了更始帝刘玄的猜忌。刘玄本是绿林军拥立的皇帝,他性格懦弱,缺乏主见,担心刘秀兄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刘玄以 “大司徒刘縯久有异心” 的莫须有罪名,将刘縯杀害。刘秀得知兄长被杀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但他深知此时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刘玄抗衡,于是他选择了隐忍。他立刻回到宛城,向刘玄谢罪,并且绝口不提自己在昆阳之战中的功劳。

公元 25 年,刘秀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他在众将的拥戴下,于鄗城(今河北省柏乡县)称帝,改元建武,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 。此后,刘秀又经过了长达十二年的艰苦征战,先后消灭了赤眉军、刘永、张步、公孙述等割据势力,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多年的战乱局面,为百姓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刘秀称帝后,深知百姓在战乱中饱受苦难,国家也急需休养生息。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以 “柔道” 治天下的政策,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缓和社会矛盾。

在政治上,刘秀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员制度,大力整顿吏治。他吸取了西汉末年权臣专权的教训,削弱三公职权,将权力集中于尚书台,使得皇帝能够直接掌控朝政。同时,他亲自考核官吏,选拔贤能,注重官员的品德和能力,对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官员严惩不贷。他还精简机构,裁并四百余县,减少了行政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此外,刘秀对功臣采取了优待政策,他给予功臣们高爵厚禄,但不让他们参与朝政,避免了功臣权力过大对皇权造成威胁,成功地收回了军队权力,实现了 “以丰厚的物质待遇取代功臣们手中拥有的军队实权”,这一做法既稳定了功臣集团,又保障了国家的政治稳定,为后世处理功臣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经济方面,刘秀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多次下诏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使大批奴婢免为庶民,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他实行度田,检核垦田和户口,抑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确保了国家的税收来源。他还恢复了西汉前期的三十税一制,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鼓励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此外,刘秀还大力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东汉的经济逐渐恢复,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

对外政策上,刘秀深知民间已疲惫不堪,采取了偃武修文、不尚边功的政策,除非有重大敌情,绝不轻易对外动武。针对周边少数族的威胁,他秉承 “柔道” 思想,一改汉武帝以来的征服作风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制定了以保守为主、以德治边的国政,以友好、互助的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成功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为 “光武中兴” 的实现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例如,建武二十一年(公元 45 年),西域东师等十六个国家的统治者纷纷将自己的儿子送入洛阳,表达自己坚决拥护东汉王朝统治的决心,刘秀顺势而为与之交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在刘秀的不懈努力下,东汉社会逐渐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景象,史称 “光武中兴”。刘秀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高尚的品德和仁政爱民的理念,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皇帝。

宋仁宗赵祯,初名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 。他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形于色。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三月,赵祯被授为左卫上将军,封庆国公 。此后,他的地位不断提升,天禧二年(1018 年)八月,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

乾兴元年(1022 年),宋真宗赵恒驾崩,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 。由于他年纪尚小,无法亲政,朝政大权便落入了皇太后刘氏之手,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垂帘听政时期。在这期间,赵祯虽为皇帝,但实际上并无太多实权,不过他在养母刘太后的严格教育下,学习了诸多治国理政的知识和礼仪规范,这也为他日后亲政奠定了基础。

明道二年(1033 年),刘太后去世,赵祯终于得以亲政,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此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看似繁荣昌盛,实则内部危机四伏。“三冗” 问题严重,即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加剧,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党争不断,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生态恶化;同时,外部还有西夏的军事威胁,边境局势紧张。面对这一系列的困境,赵祯深知若不进行改革,北宋王朝的统治将岌岌可危,于是他决心大展宏图,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

赵祯深知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知人善任,重用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如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包拯等 。这些名臣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北宋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庆历三年(1043 年),在赵祯的支持下,范仲淹、富弼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 “庆历新政”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明黜陟,对官吏升降制度作出严格的考核和规定,以激励官员积极工作,提高行政效率;抑侥幸,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减少恩荫子弟的数量,防止官僚队伍的过度膨胀;精贡举,严密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注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和才学,为国家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修武备,整治军备,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应对外部的军事威胁;减徭役,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让百姓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活动;覃恩信,落实朝廷各项恩惠政策,使百姓能够真正受益于朝廷的政策;重命令,认真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然而,庆历新政的推行触动了保守派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对改革措施进行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他们散布谣言,攻击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滥用职权,使得改革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保守派的阻挠下,宋仁宗逐渐动摇了改革的决心,最终在庆历五年(1045 年),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

虽然庆历新政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社会的矛盾,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同时,赵祯在位期间,还采取了一系列其他措施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他多次下令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重视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加强对商业的管理,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在他的统治下,北宋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和财税堪比汉唐 。嘉祐八年(1063 年),全国人口达到 1246 万户,丁男 2642 万口,42 年国家人口净增长 379 万户,这增长的户数就相当于唐太宗贞观时期的总户数 。由于朝廷实行 “藏富于州县,培护本根” 的策略,嘉祐年间的朝廷税收增至 3680 余万缗,这是唐朝最多货币岁入时的四倍 。

赵祯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有所作为,他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他的支持下,北宋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出现在仁宗时期,如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此外,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

赵祯的仁厚和宽容也备受赞誉 。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能够约束自己,对待臣僚、侍从宽厚 。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他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包拯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 。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 。赵祯大怒道:“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 言官唐介越次上前,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 。” 赵祯悚然,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 。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宋仁宗赵祯以其仁厚的品德、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感,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他在位期间,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致力于改革和发展,为北宋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所开创的 “仁宗盛治”,成为了北宋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皇帝 。

明孝宗朱祐樘,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 。他的童年充满了坎坷与磨难,这也造就了他日后的性格和治国理念。朱祐樘的生母纪氏本是宫中女史,偶然间得到明宪宗的临幸,从而有了身孕。然而,当时明宪宗宠信万贵妃,万贵妃因自己所生之子早夭,且此后再无生育,故而对其他有孕的妃嫔心怀嫉妒,残忍迫害。她得知纪氏怀孕后,便派人前去堕胎。幸运的是,派去的宫女不忍心下手,谎称纪氏是肚内长瘤子而非怀孕,纪氏这才得以偷偷生下朱祐樘。纪氏深知万贵妃不会放过这个孩子,便让门监张敏将孩子抱去溺死,张敏却冒着生命危险,将朱祐樘秘密哺养起来。就这样,朱祐樘在冷宫中艰难地生活着,直到六岁,他都未曾见过自己的父亲。

一天,太监张敏为明宪宗梳头,宪宗对着镜子感叹自己年纪渐长却还没有子嗣,张敏连忙伏地告知他已有儿子,朱祐樘这才被接回宫中,与父亲相认 。然而,好景不长,纪氏在朱祐樘被立为太子后不久,便在宫中暴卒,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这背后很可能是万贵妃的阴谋。朱祐樘回宫后,虽被立为太子,但他的处境依旧危险,万贵妃时常试图加害于他。为了保护他,周太后将他接到仁寿宫,亲自抚养。在周太后的悉心照料下,朱祐樘才得以平安长大 。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朱祐樘亲眼目睹了宫廷斗争的残酷,也深切体会到了底层百姓的疾苦。他看到父亲明宪宗在统治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宠信宦官汪直、贵妃万氏,致使朝堂风气昏暗,贪腐盛行,民不聊生。汪直掌控西厂,肆意打压异己,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万贵妃则在后宫中飞扬跋扈,干预朝政,甚至试图谋害太子。这些经历让朱祐樘深刻认识到,一个帝王的行为对国家和百姓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

1487 年,明宪宗驾崩,朱祐樘即位,年号弘治 。他深知父亲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朝堂腐败、民生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于是他决定大力改革,重振朝纲。

朱祐樘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他深知官员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只有任用贤能,才能使国家走上正轨。他对前朝的佞臣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将那些靠阿谀奉承、行贿受贿上位的官员全部罢免,如吏部尚书万安、礼部侍郎李孜省、僧人继晓等,或杀、或贬,或逐出京师;获罪较轻的或贬官放逐、或流放边地、或孝陵司香。同时,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选拔了一大批正直贤能之士,如刘健、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刘大夏等,将他们委以重任,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弘治朝的中流砥柱,为 “弘治中兴” 做出了巨大贡献 。

在生活中,朱祐樘厉行节俭,以身作则。他减少了每年各地的进贡,严格控制宫内内部人员的开支,停止修建新的宫廷建筑。有一次,他发现自己如厕用的蜀锦只用一次就被丢弃,而宫女却将这些蜀锦收集起来缝制被子,这让他深感浪费,于是下令不再使用蜀锦如厕。然而,后来他得知四川有些村子靠生产蜀锦维持生计,自己的这一举措导致当地百姓失业,为了不影响百姓生活,他又不得不恢复使用蜀锦。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他在节俭的同时,也能顾全大局,关注民生 。

朱祐樘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张皇后一人,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他与张皇后感情深厚,夫妻二人时常一起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这种专一的感情在帝王中实属难得,也使得他的后宫安宁,避免了后宫争斗对朝政的干扰,让他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家治理上 。

在朱祐樘的努力下,明朝的政治逐渐清明,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百姓生活也逐渐安稳。他在位期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人口增长,史称 “弘治中兴” 。朱祐樘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高尚的品德和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皇帝,他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

汉宣帝刘询、汉光武帝刘秀、宋仁宗赵祯和明孝宗朱祐樘,这四位皇帝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的功绩和品德令人敬仰。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但他们都以 “以民为本” 为核心,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致力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因为他们心系百姓,才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和拥护,成为了历史上难以被抹黑的存在。

那么,在这四位堪称完美的皇帝中,你最敬佩哪一位呢?是从民间走来,深知百姓疾苦,开创 “昭宣中兴” 的汉宣帝刘询?还是乱世崛起,以 “柔道” 治天下,实现 “光武中兴” 的汉光武帝刘秀?是仁厚宽容,知人善任,开创 “仁宗盛治” 的宋仁宗赵祯?亦或是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实现 “弘治中兴” 的明孝宗朱祐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些传奇帝王的魅力与智慧。

来源:静听心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