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超大城市中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动实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22:35 2

摘要:近期,广州市天河区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和全民参与,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全区构建全省首个区县级专项保护规划,建成114个公园体系,保育超2万种迁地植物,实现36种珍稀植物野外放归,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3.7

近期,广州市天河区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和全民参与,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全区构建全省首个区县级专项保护规划,建成114个公园体系,保育超2万种迁地植物,实现36种珍稀植物野外放归,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3.73%,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天河样本”。

出台专项规划构建“1+3+8+N”的目标任务体系

记者了解到,天河区通过出台全省首个区县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构建一个总目标、三大任务体系、八项主要任务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的“1+3+8+N”目标任务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纳入中长期规划重点工程任务,为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3.73平方公里,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分区管控和常态化监管,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严密防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推动城园融合建设美丽天河

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为牵引,推动与火炉山森林公园“双园融合”。以龙眼洞、凤凰山森林公园为屏障,谋划打造城央公园、绿美之芯,加快建设“火龙凤”三大森林公园40公里生态步道翠环,累计完成350亩多彩森林、200亩第一重山沿线景观林、50亩山地造林、5公里森林步道建设。在全市率先建设“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见缝插绿、主动播绿,建成各类公园114个、绿道160.6公里,森林覆盖率升至23.7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初步建成绿核融城、翠环连山、碧带通江、开门进园的美丽天河生态格局。

公园城区·美丽天河

开展物种调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

天河区全面开展物种多样性调查,系统性摸清区内生物多样性的“家底”,共收录维管植物223科1003属1858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5目99科363种、濒危及重点保护动物声纹100种,保存畜禽种质资源13种、农作物种质资源47种。完成对天河区典型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开展天河区农田植物普查工作,完成对辖区农田及周边生境的踏查。开展天河区林业外来物种入侵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和运行机制,为辖内有害生物灾害预警和处置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服务“一园一中心”提升珍稀动植物保护水平

全力保障华南国家植物园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2022年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增引种物种2449种,迁地保护植物20167个分类群、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迁地保育华南地区80%以上的珍稀濒危植物,实现了报春苣苔、长梗木莲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放归。助力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打造国家级旗舰物种保护研究平台及湾区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基地标杆,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成功放归中华穿山甲5只,并持续监测其生存状况,收集其行为习性、活动区域及栖息地利用等数据,为野外种群的复壮与生态平衡的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加强宣传教育

促进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深入开展多维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推出亲子休闲线路、山野徒步线路、城市漫游线路等3条生态旅游线路;开展“加强生物保护 共建绿美天河”“绿美新风拂天河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活动;建成华南国家植物园、广东树木公园、广东龙眼洞林场、华南农业大学等多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和天河公园、华南农业大学湿地公园、火炉山森林公园等7处生态文化科普基地。

开展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

其中,华南国家植物园构建了自然教育系列、科技资源科普化系列、科普进校园系列和迁地—就地融合保育系列四大科普课程体系,以“领略植物盛宴,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获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研学精品线路;广州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基地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救护和科普教育为一体,每年结合野生动植物日、全国科普日等,开展自然观察、探索研究、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被评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然学院”环境教育基地。

文|记者 许敏 通讯员 穗环宣图|通讯员提供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