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团队深扒荒漠猫!跟踪卫星项圈数年,背后濒危凶手让人震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23:08 2

摘要:在2021 年 5 月 10 日,青海门源的卫星追踪数据传来坏消息:编号 PKU005 的荒漠猫信号彻底静止。十天后,北大博士生孔玥峤在一片人造林里找到了它的尸体 —— 这只才两岁多的年轻个体,为了寻找新栖息地跋涉 50 多公里,最终体力耗尽倒在了路上。

在2021 年 5 月 10 日,青海门源的卫星追踪数据传来坏消息:编号 PKU005 的荒漠猫信号彻底静止。十天后,北大博士生孔玥峤在一片人造林里找到了它的尸体 —— 这只才两岁多的年轻个体,为了寻找新栖息地跋涉 50 多公里,最终体力耗尽倒在了路上。

而在更早的 2021 年夏天,另一只未编号的荒漠猫在国道 338 被大车碾死时,戴着颈圈的 PKU003 正在路边徘徊了 3 小时才敢穿越马路,仿佛目睹了同类的命运预警。

这些悄然发生的死亡,揭开了中国特有猫科动物的生存困境。荒漠猫虽叫 “荒漠猫”,却与沙漠毫无关系 ——19 世纪法国学者见其黄褐色皮毛便臆断其栖息地,这个误会延续至今。实际上它们只生活在青海、四川、甘肃的高原灌丛与草原,耳尖有明显毛簇,尾巴带着 4-6 条黑环,体重 4 到 8 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为 “易危” 物种。

门源县的盆地是荒漠猫密度最高的 “诺亚方舟”。这里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田鼠、鼠兔等食物,退耕还林种下的沙棘、红柳人造林,成了它们躲避天敌的绝佳庇护所。

由于大型食肉动物难觅踪迹,荒漠猫和赤狐成了这里的顶级捕食者。但安稳之下危机四伏:门源地处青甘大环线路上,车流密集且车速快,2020 到 2023 年间就有 15 只荒漠猫死于路杀,记录在册的更是多达十七八只。

更隐蔽的威胁在暗处蔓延:人造林里的兽夹曾夹伤多只荒漠猫,2022 年就有 4 起救助案例;农户投放的鼠药可能导致二次中毒;

家猫与荒漠猫的杂交则在悄悄污染种群基因 —— 红外相机曾拍到荒漠猫妈妈带着杂交小猫玩耍的画面。这些危险让这个本就神秘的物种雪上加霜。

为了守护它们,2020 年 6 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启动专项调查,2022 年获得质兰基金会资助后,研究步入正轨。

这个专注 “非明星物种” 的基金会,没把钱投向熊猫、雪豹这些 “宠儿”—— 要知道 2023 年大熊猫保护基金就有 1.1 亿元,而荒漠猫 3 年的资助总额仅 30 万元。

但正是这笔 “小钱”,支撑起 90 多个红外相机的布设、11 只荒漠猫的颈圈追踪,以及 400 多平方公里的野外调查。

荒漠猫卫星跟踪

孔玥峤团队给每只荒漠猫编上 PKU 编号,却不敢取名,怕像养死的鱼一样带来厄运。他们靠颈圈数据监测猫群的作息:夏季多在黄昏夜间活动,冬季则活跃于白天,雄性在交配季会扩大活动范围。

当信号静止,就意味着可能又一只猫出事了 —— 卫星项圈追踪三年半的 PKU001 腐烂的尸体,让她至今难以释怀。

保护行动在细节处落地:团队在穿越高频路段安装减速警示牌,清理人造林里的兽夹,向农户科普灭鼠新方法,还制作科普手册和周边礼物。

质兰基金会则搭建起跨界网络,为科研团队匹配公益专家,帮他们把研究转化为实际保护。这种 “小额灵活” 的支持,正如副秘书长陈楠所说:“对明星物种不算什么,却能真正撬动小众物种的生存希望。”

央视报道

这背后是更宏大的生命逻辑。正如质兰秘书长张颖溢所言,地球是生命共同体,物种像一张网,少一种就脆弱一分。

赶海的三轮车轧硬滩涂、写字楼玻璃撞死飞鸟,人类活动的影响早已渗透到角落。而荒漠猫的故事,只是无数小众物种的缩影 —— 像同样生活在高原的兔狲,因表情包走红前几乎无人关注,如今也在质兰资助下得到保护。

2025 年,质兰基金会的 10 万元资助仍在继续,红外相机还在捕捉着荒漠猫的身影,路边的警示牌在风中矗立。

PKU009的故事或许能带来希望:它跋涉 100 多公里从门源到最近机场,最终在人造林安了家。这些跨越山川的迁徙,既是生存本能,也是对守护的回应

保护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可能只是司机路过警示牌时踩下的一脚刹车,是农户放弃鼠药的一个决定,是公益资金支撑的一次调查。

正如陈楠所说,保护可以从好奇一只鸟叫开始。当我们读懂荒漠猫尾巴上的黑环,看清它们穿越马路的慌张,或许就能为这些高原精灵多留一寸生存空间。毕竟,它们的存在,本就是高原最动人的风景。

来源:暮时史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