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空到粒子对:超流体氦可模拟宇宙创生?破解施温格难题的方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0:21 3

摘要:在物理学的世界里,有一个几乎像神话一样的预言:在极强电场下,真空可以凭空生出粒子对。这个现象叫“施温格效应”,由诺贝尔奖得主朱利安·施温格在1951年提出,理论完美,逻辑自洽,却70多年都没人能真正看到它的影子——因为它要求的电场强度太离谱,实验室根本造不出来

在物理学的世界里,有一个几乎像神话一样的预言:在极强电场下,真空可以凭空生出粒子对。这个现象叫“施温格效应”,由诺贝尔奖得主朱利安·施温格在1951年提出,理论完美,逻辑自洽,却70多年都没人能真正看到它的影子——因为它要求的电场强度太离谱,实验室根本造不出来。

但最近,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理论物理学家Philip Stamp和Michael Desrochers,绕开了这个硬碰硬的难题,用一招“以虚拟破虚拟”的办法,用超流体氦模拟出量子真空状态,重现了这个“从无到有”的创生过程

这不仅让施温格效应终于有了实验验证的可能,更颠覆了我们对量子真空、超流体、甚至宇宙起源的认知。

先简单说施温格效应是个啥:在量子场论中,真空并不是空荡荡的死寂空间,而是充满了短暂出现又迅速消失的“虚粒子”。它们像是泡在量子海洋里的一串串气泡,平时看不见,只有在极强的外部激励下,它们才可能“挣脱”出来,变成真实可观测的粒子。

但问题来了,这种激励要强到什么程度?答案是:18,差不多是你在原子尺度上塞进整个太阳的重量级别的强度。

这种电场,别说现在,未来几十年人类也造不出来。

所以,Stamp和Desrochers换了条路:既然真空这么难搞,那我们就找个“假真空”来演它——超流体氦-4

为什么是超流体氦?因为它在极低温下(几乎接近绝对零度)会变成一种奇特状态:完全无摩擦的量子液体。在只有几层原子厚的薄膜中,它的行为几乎跟理论中的“完美量子真空”一模一样。

研究团队用超流体氦薄膜模拟真空,用背景流动模拟强电场,在这种设置下,涡旋-反涡旋对会自发出现——这就像施温格效应中的电子-正电子对从虚无中“跳”出来一样。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他们通过让“假粒子”在“假真空”中诞生,完成了对真实量子现象的模拟

这项研究最惊艳的地方不光是大胆的模拟方法,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发现,超流体中的涡旋质量不是定值,而是会随运动状态大幅变化

这就像你走在路上突然发现,自己的体重会随着你走得快慢而狂涨狂跌——这在经典物理中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这个现象直接冲击了几十年来关于超流体的基础认知。原本大家都认为,涡旋质量是固定的常数,是可以写在教科书里的“铁律”。现在Stamp和Desrochers用数学建模推翻了这一点。

更大胆的推测是:这种质量变异性也可能存在于原始的施温格效应中。也就是说,在强电场下生成的电子-正电子对,可能在“出生”那一刻,其质量也并不恒定。

这就不仅仅是模拟那么简单了。这意味着:我们通过模拟系统,反过来修正了对原始理论的理解

Stamp称之为“模拟的报复”(the revenge of simulation)——本来是想借模拟来理解现实,结果发现模拟系统本身也藏着现实理解所缺失的秘密。

这项研究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打通了一个新的科学入口——在实验室中模拟那些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接触的宇宙极端环境,比如黑洞附近、早期宇宙、甚至量子引力作用下的时空结构。

Stamp说得很直白:“我们永远不可能在黑洞边上建个实验室,但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建一个‘像黑洞’的系统。”

这种“类比系统”的思路,其实已经被越来越多用在现代物理里。比如模拟霍金辐射的光纤系统、模拟宇宙膨胀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等。

但这次的超流体模拟,不是“像”那么简单,而是用真实的量子系统去一比一映射另一个量子过程。这种“镜像式”的物理策略,正在变成未来理论验证的新趋势。

虽然目前这项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但实验路径已经非常明确:只需几层原子厚的氦-4薄膜、足够低的温度、恰当的边界设置,在已有技术条件下就可以实现

如果未来验证成功,这将成为人类首次在实验室中“观测”到施温格效应的等效过程,也可能带来对量子场论的新修正。

这项研究从表面看是一种“替代方案”,但从科学视角看,其实更接近一种“哲学突破”:即便我们观测不到宇宙的真实一面,也可以用真实的物理系统去触碰它的本质逻辑

正如Stamp所说:“这些不是简单的类比系统,它们本身就是物理系统。我们可以对它们做实验。”

这句话很动人。它提醒我们,科学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发现,更是理解。而理解的方式,不一定非要正面硬刚,有时候,一个聪明的侧身切入,反而能带来更深的洞见

在模拟的镜子里,我们可能看到的,不只是另一个宇宙,也可能是我们对这个宇宙理解的升级版。

来源:老闫侃史

相关推荐